把握“四链”深度融合关键环节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作出安排部署,对进一步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提出了更高要求。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技创新成为大国博弈的角力场。不断开辟新领域新赛道、推动科技实力实现大幅跃升是有效应对风险挑战和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的现实需要。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特别是大国博弈中赢得战略主动,就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尤其是在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上下功夫,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科技体制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进而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这个进程中,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优化资金链、完善人才链,促进“四链”深度融合,是关键路径和重要抓手。一方面,科技的渗透性、扩散性、颠覆性特征更加凸显,科学向产业的直接转化进程加快,数字技术、智能技术等的广泛应用正在深刻改变产业发展的图景。推动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绝非易事,需要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高效协同各领域,形成合力。另一方面,科学研究向极宏观拓展、向极微观探索,交叉融合的趋势愈加明显,多学科协同攻关成为必然选择。
为了更好地推进“四链”深度融合,首先需要明确各链条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作用机制。创新链是整个体系的核心驱动力,它不仅涵盖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还包括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产业链则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关键环节,通过市场需求引导技术创新方向,确保科技成果能够快速进入市场并产生经济效益。资金链则为创新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包括政府投入、企业研发经费和社会资本等多种形式的资金支持。人才链则是支撑整个体系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培养和吸引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尤其是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和青年才俊,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保障。
在具体实践中,要以产业链为导向,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不仅是技术创新的需求方,更是成果转化的主要承担者。因此,应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体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基础研究优势,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交流,共同攻克关键技术难题。此外,还要注重发挥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拓宽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设立专项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在此基础上,完善相关政策法规,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根本动力。为此,必须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一是要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调整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大对理工科专业特别是前沿学科的支持力度,培养更多适应时代要求的复合型人才;二是要创新人才引进方式,积极对接国际高端人才市场,吸引海外优秀人才回国创新创业,建立灵活多样的引才用才模式;三是要健全人才评价激励机制,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等不良倾向,突出品德、能力和业绩导向,让真正有本事的人脱颖而出;四是要优化人才服务保障体系,解决好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后顾之忧,使广大人才能够安心工作、潜心研究。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经济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当前,我国正处于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基础;二是促进数据要素流通,建立健全数据治理体系,推动公共数据开放共享,培育数据交易市场,释放数据价值潜力;三是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支持传统产业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进行全方位改造升级,提高生产效率和服务水平;四是发展数字新业态新模式,鼓励平台经济、共享经济、零工经济等新兴业态健康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五是强化网络安全保障,建立健全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提升网络安全防护能力,确保数字经济安全可控。
总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牢牢把握“四链”深度融合这一关键环节,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不断开拓创新,努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大支撑。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更要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勇于担当作为,奋力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