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科技支撑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教育、科技、人才的交汇点,是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必须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持续深化综合改革,优化科技创新机制,强化拔尖人才自主培养,加强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以强大的科技支撑力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提升科技支撑力,要把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作为核心使命。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高校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科技强国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学科交叉融合不断推进,科研范式发生深刻变革,迫切需要加强战略引导和制度保障,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始终心怀“国之大者”,主动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持续改革科研范式和组织模式,全面提升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要准确把握科技发展方向,围绕国家重大需求以及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聚焦优势领域,明确科研工作的目标、方向、定位,大力推动基础研究,强化需求牵引下的应用基础研究,凝练重大科学问题,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标志性成果,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坚实支撑。
同时,提升科技支撑力还要求我们牢牢抓住人才培养这个关键环节。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高校应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适应新时代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是要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优化专业设置,注重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鼓励学生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拓宽学术视野。二是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教学方法创新,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项目驱动式学习等新型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三是要建立健全导师制,选聘优秀教师担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指导教师,通过一对一辅导、课题组讨论等形式,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提高其科研水平和综合素质。四是要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
此外,提升科技支撑力离不开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建设和科研平台打造。高校要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吸引和汇聚一批国内外顶尖学者和优秀青年人才,形成结构合理、梯队完整的高水平教师团队。一方面,要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制定优惠政策,提供优厚待遇,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任教或开展合作研究;另一方面,要注重内部培养,建立健全教师培训体系,支持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访学进修等活动,不断提升其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与此同时,高校还要积极搭建高水平科研平台,争取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基地落户校园,为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和技术支持。通过建立开放共享机制,促进校内外科研资源共享共用,提高科研效率和质量,增强学校整体科研实力。
最后,提升科技支撑力还需要营造良好的科研生态和创新文化氛围。良好的科研生态是激发科研人员创造力的重要保障,而创新文化则是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高校应着力营造宽松自由、充满活力的科研环境,尊重科研规律,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自主权。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宽容失败,保护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倡导团队协作精神,打破学科壁垒,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合作,形成协同攻关的良好局面。积极开展科普活动,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家精神,营造崇尚科学、尊重人才的社会风尚。总之,只有通过多方面努力,才能全面提升高校的科技支撑力,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综上所述,提升科技支撑力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之一。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日益激烈的科技竞争,我国高校必须立足自身优势,紧紧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要坚持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增强责任感使命感。要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求,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努力产出更多原创性、引领性的科技成果。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障碍,充分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加强对外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提升我国在全球科技领域的影响力话语权。相信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我国高校一定能够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