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两难”问题,推动高质量就业
近年来,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推进,企业招工难与求职者就业难的“两难”现象愈发突出。前期,xx市人社部门成立课题组,通过集中座谈、实地走访、调查问卷等方式,对当前全市企业用工和求职者就业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从调研结果来看,尽管全市总体上保持了就业形势的基本稳定,但“两难”现象仍然存在,亟需进一步分析原因并提出有效解决方案。
现状:供求的“错位”
在调查走访中,企业普遍反映招工难,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短缺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据某企业人力资源部人员介绍,目前该公司普工基本饱和,但高技工人才却十分紧缺。调查发现,当前xx市普工需求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但技师和高技能人才相对企业需求,供求悬殊仍然较大。企业当前最急需的人才排列前3位的依次是:研发型人才、高级技工、技师。技能型人才紧缺是“招工难”的最大原因。据大致统计,xx市高技工人才缺口大概在数千人左右。为缓解园区企业技工人才需求,市人社部门联合市属多所高职和中职院校,专门部署对口安排顶岗实习工作,为多家企业输送了大量技工人才,满足了企业当前技工的需求。
与此同时,求职者也面临选择困难。今年以来,政府部门为企业和求职者积极牵线搭桥,开展了 “春风行动”、“大走访”重点企业招聘服务活动、高校毕业生招聘服务周活动、重点工业企业招聘服务月活动等四大专项招聘活动,举办招聘会xx余场,组织进场招聘企业xx家次,提供空岗xx万个,吸引进场求职人员xx万人次,达成就业意向xx万人。同时,建立了“报纸+网络+现场”的模式,全程免费为企业提供招工服务。全市新增城镇就业xx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xx万人,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xx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xx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xx%以内。尽管政府部门在扩大就业、稳定就业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但由于就业者个体需求和自身条件无法与工作岗位完全匹配,导致人人称心就业的美好愿景仍难实现。
原因:双选的“博弈”
造成“两难”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和期望值差异。一方面,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而现有劳动力市场供给不足,尤其是年轻一代劳动者更倾向于选择服务业或新兴产业,传统制造业和基础工业领域的人才流失严重。另一方面,求职者对于工作环境、薪资待遇、职业发展前景等方面有较高要求,而部分企业提供的岗位在这些方面难以满足求职者的期望,导致双方难以达成一致。
此外,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不够完善也是重要原因。虽然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但在实际操作中,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现象依然存在,培养出的学生不能完全适应企业的用人需求。因此,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是解决“两难”问题的关键之一。
对策:精准施策,多方联动
针对上述问题,xx市人社部门提出了以下几项具体措施:
优化人才培养机制
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体系。鼓励职业院校根据本地产业发展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增加热门专业招生计划,减少冷门专业招生规模。同时,深化产教融合,推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全过程,通过设立企业冠名班、订单式培养等方式,定向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技术工人。此外,支持企业开展内部培训,提升员工技能水平,形成稳定的技能人才储备。
2. 搭建高效对接平台
完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就业服务平台,提高信息透明度和服务效率。线上依托政府网站、手机APP等渠道发布招聘信息,实现岗位推送精准化;线下定期举办各类招聘会、洽谈会等活动,促进供需双方直接沟通交流。同时,加强对求职者的指导服务,帮助其合理规划职业生涯,明确个人发展方向,增强就业竞争力。
3. 完善政策保障体系
出台更加灵活有效的政策措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实体经济。例如,给予引进高端人才的企业适当补贴,降低用人成本;对吸纳应届毕业生和贫困家庭劳动力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设立创业扶持基金,鼓励和支持有志青年自主创业,带动更多人就业。此外,还应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解除劳动者后顾之忧,让其能够安心工作。
4. 强化舆论宣传引导
通过多种媒体形式广泛宣传国家关于稳就业保民生的重大决策部署,营造全社会重视和支持就业的良好氛围。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引导广大劳动者树立勤劳致富、技能成才的理念,摒弃好高骛远的思想,脚踏实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
总之,“两难”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企业和劳动者三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供需平衡,推动全市就业形势持续向好发展,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支撑。未来,xx市将继续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探索创新,努力打造更加公平、高效的就业环境,让每一位劳动者都能在各自岗位上发光发热,共同谱写新时代xx市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