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为什么要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
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将“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则之一。《决定》强调了我国改革开放明确的制度目标,突出了全面深化改革鲜明的制度特性,内蕴着深刻的制度逻辑和制度规律。
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是改革开放经验的深刻总结。制度稳则国家稳,制度强则国家强。重视和加强制度建设,是我们党治党治国的优良传统,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基本经验和规律的深刻总结。邓小平指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并强调,“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这充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熟定型是一个动态过程,必须通过不断改革,才能使社会主义各方面的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更加系统、更加有效,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改革开放具有许多新的内涵和特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制度建设分量更重,改革更多面对的是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对改革顶层设计的要求更高,对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更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日益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这一伟大成就的背后,离不开一系列重要制度的支撑和保障。从经济体制到政治体制,从文化体制到社会体制,从生态文明体制到党的建设制度,每一项重大改革都体现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我们逐步建立健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同时,在行政管理体制、司法体制、社会保障体制等领域的改革也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推动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
进入新时代,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深刻复杂的变化,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在这种背景下,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任务更加艰巨繁重。一方面,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确保其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另一方面,要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破解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此,必须把制度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深化改革来增强制度执行力,提高制度效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
具体来说,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健全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二是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要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三是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凝聚起共同奋斗的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四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加快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保障人民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五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针对当前存在的制度短板和薄弱环节,加大改革力度,优化制度设计,强化制度执行,不断提高制度的整体效能。
总之,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触及利益深、难度大。但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制度建设为主线,抓住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勇于突破思想观念束缚,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就一定能够取得新的更大成就,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保障。
综上所述,全面深化改革之所以要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是因为制度建设不仅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而且是改革开放以来宝贵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我们能够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定型,从而更好地发挥其优越性,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