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体系化学理化为着力点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刻思考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原则、实现什么目标等根本问题,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大课题,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基本原则、提供了科学方法,构成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深学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一个重要方面在于以体系化学理化为着力点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通过科学把握守正与创新、魂脉和根脉、“体”与“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学深悟透。
“第二个结合”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指明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路径。通过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第二个结合”不仅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更是对未来发展的指引,它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
首先,从理论上讲,“第二个结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的深度融合。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体系,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要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必须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过程既包括对中国社会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文化传统等方面的深刻认识,也包括对当代中国发展需求和人民精神追求的准确把握。因此,只有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才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其次,从实践上看,“第二个结合”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观念和智慧结晶。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然而,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如何使这些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成为当代人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文化形态,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二个结合”为我们提供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思路,即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当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例如,在文学艺术领域,许多作家艺术家们通过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元素,并赋予其现代意义,创作出了一系列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作品;在教育领域,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重视国学经典的教学,引导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社会治理方面,一些地方积极探索将儒家思想中的“仁爱”“礼治”等理念融入到社区建设和基层治理中,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再次,“第二个结合”还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所谓“守正”,就是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保持革命本色;所谓“创新”,则是要在尊重历史传统和基本规律的前提下,勇于探索新途径、新模式、新方法,不断开拓前进。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一方面,没有守正就没有根基,任何偏离或背离马克思主义的行为都是错误的;另一方面,没有创新就没有动力,墨守成规只会导致停滞不前。因此,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进程中,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好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关系,既要坚守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又要积极适应时代变化,不断推陈出新,创造出更多符合时代潮流和社会需求的文化成果。
最后,“第二个结合”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文化交流互鉴成为常态。在此背景下,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负责任大国,有责任也有能力为全球文明交流作出更大贡献。通过践行“第二个结合”,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展现中华民族独特魅力,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还可以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沟通,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总之,“第二个结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法宝,它不仅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有益借鉴。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这一重要思想,切实贯彻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努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新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在实践中推进“第二个结合”的落实落地
为了确保“第二个结合”能够在实践中得到真正落实,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确保这一重要思想贯穿于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首先,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为“第二个结合”的实施提供制度保障。各级政府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出台具体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细化工作举措,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同时,要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加强对各部门各单位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其次,强化宣传教育,营造浓厚氛围。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第二个结合”的重要意义和深刻内涵,让社会各界充分认识到这一思想对于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作用。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媒体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宣传活动,如举办专题讲座、研讨会、展览展示等,提高公众的认知度和支持率。此外,还要注重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和做法,激发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再者,加大投入力度,夯实物质基础。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文化事业的资金投入,特别是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确保人民群众能够享受到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文化产业开发,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企业,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还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引进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为文化事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最后,深化改革开放,拓展发展空间。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竞争也更加激烈。我们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迎接挑战,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合作,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不断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领域,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外资进入文化产业市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打破体制机制障碍,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源泉。
综上所述,“第二个结合”既是理论上的创新突破,又是实践中的行动指南。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这一重要思想,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文化建设道路,努力打造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通过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