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市行政审批局坚持以党的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市委全会精神,对标对表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大会决策部署,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紧盯末端抓落实,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政务服务,全力打造让企业舒适安心、群众办事高效便捷不求人的政务服务环境。
一、202x年工作情况
(一)健全政务服务标准体系,清理市场隐性壁垒,着力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着力解决审批裁量权大、要素不统一、变相许可等问题,强化政策支撑,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的若干措施》,统筹构建政务服务标准体系,进一步推进政务服务运行标准化、服务供给规范化、企业和群众办事便利化。规范审批事项清单管理,出台《关于全面实行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管理的通知》,完善行政许可事项清单,向社会公开,明晰权力边界,规范权力运行,为企业和群众打造更加公平高效的审批环境。规范行政备案管理,出台《行政备案管理办法》,编制事项通用目录并向社会公布,科学界定行政备案事项标准、范围,做到“清单之外无审批,目录之外无备案”。
(二)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降低企业制度性成本,改善优化投资和市场环境。着力解决制约市场主体发展的审批效率低等问题,全面优化审批流程,提升审批效能。深化行政许可告知承诺制改革,明确告知承诺事项范围和办理方式,建立申请人书面承诺、审批部门当场许可、监管部门履诺核查三方联动工作机制,提升企业群众办事便利度和可预期性。推动投资项目审批提速,落实项目建设年部署要求,加强投资建设项目全过程审批管理,印发《关于政务服务系统抓投资上项目促发展的若干措施》,推动靠前服务,推出多条联审帮办投资审批链条。降低企业开办成本,推行企业开办“全程网办、一日办结”,企业网上开办率超90%;建立社会主体电子印章体系,支持企业在线免费领章、网签合同,实现企业开办零成本。
(三)强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提升线上线下融合水平,增强政务服务智能化水平。为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市行政审批局积极构建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推动线上线下深度融合。一方面,加快线上平台建设,依托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整合各类政务服务资源,实现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另一方面,优化线下服务窗口,推广“综合受理、分类审批、统一出件”的服务模式,减少企业和群众跑动次数。同时,大力推进智能审批系统建设,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自动化审核、智能引导等服务功能,提高审批效率和服务质量。此外,还建立了政务服务“好差评”机制,广泛收集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及时改进工作中的不足之处,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
(四)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依法依规履行职责,确保各项改革举措落地生根。在推进“放管服”改革过程中,市行政审批局始终将法治思维贯穿于工作全过程,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开展各项工作。一是完善制度建设,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文件,如《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等,为改革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依据。二是严格执法监督,建立健全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加强对中介机构、行业协会等第三方机构的监督管理,防止出现乱作为或不作为现象。三是强化教育培训,组织全体干部职工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其中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的法治意识和依法行政能力。四是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宣传改革政策和成效,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和支持改革工作。
(五)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企业群众关切,切实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针对当前存在的堵点难点问题,市行政审批局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措施加以解决。例如,在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方面,联合金融机构推出了“政银企对接平台”,为企业提供精准金融服务;在破解人才短缺难题上,与高校院所合作建立了人才供需对接机制,定期举办招聘会等活动,帮助企业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在缓解停车难矛盾时,则充分利用城市空间资源,规划建设了一批公共停车场,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投资运营。此外,还设立了专门的企业服务中心,开通了24小时服务热线,安排专人负责接听解答企业和群众咨询投诉,确保第一时间回应诉求、解决问题。同时,积极开展走访调研活动,深入了解基层实际情况,倾听一线声音,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202x年以来,市行政审批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任务,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各项决策部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们也清醒认识到,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差距,与企业和群众期待还有距离。因此,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推进各项改革任务落实落细,努力为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展望未来,市行政审批局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新特点新要求,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一是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二是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三是着力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四是扎实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五是加强自身建设,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