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范文 > 交流发言:深化政产学研联动 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人才活水” >

交流发言:深化政产学研联动 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人才活水”

  交流发言:深化政产学研联动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人才活水”

  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强化人才战略支撑作用,以人才服务平台助推创新驱动发展,通过企业“点单”,政府“派单”,科研机构和院校“接单”的政产学研联盟模式,实现人才集聚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为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人才活水”。

  一、按图索骥“引”,产才融合的“着力点”更准

  深化政校企联合引育对接,实施政产学研“融通”计划,以“急需实用”为导向,开展专项调研3次,组织党员科技助手走访企业高校100余次,靶向绘制需求清单,梳理问题建议4类16项。立足高端装备制造和精细化工产业链延伸等发展需要,壮大政产学研联盟,先后吸纳会员单位96个,选聘联盟专家174名,组织“x高端人才ⅹ行”等交流活动,引导234名高校毕业生和省内高端人才到重点企业考察调研,充分释放以才引才“乘数效应”。确立“柔性引进‘学科带头人’助力企业发展”项目,引进大连海事大学本硕实习基地落户x,达成校企合作协议14个,全面构建人才、科技、企业共融互通的一体化“资源渠”。

  二、刚柔并济“用”,人才赋能的“成效性”更强

  注重以链式效应释放人才动能,与x省x市创建跨行业联盟工作室,与x市x区签署科技合作框架协议,以合作共赢拓宽“柔性用才”。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坚持“刚柔并济”,既注重吸引高层次人才,又重视发挥本土人才的作用,形成多元化的人才结构。例如,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我们引进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技术专长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同时通过政策支持和平台搭建,激发本土人才的创新活力。我们还设立了专门的人才激励机制,对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重奖,激发了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三、精准施策“留”,人才生态的“吸引力”更大

  为了确保引进的人才能够留得住、用得好,我们从优化人才生态环境入手,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提升人才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一是完善人才服务体系,建立一站式服务平台,提供包括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在内的全方位服务,解决人才后顾之忧。二是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打造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园区和孵化器,为人才提供优质的创业空间和支持。三是加强人文关怀,定期举办人才交流活动,增强人才之间的互动和联系,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团队精神。此外,我们还积极宣传优秀人才事迹,树立典型榜样,弘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尚。

  四、协同创新“培”,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更明

  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需求,我们建立了多层次、多渠道的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人才素质和能力。一是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定制化的教育培训项目,提高人才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二是加强企业内部培训体系建设,鼓励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求,自主开展技能培训和岗位练兵活动,提升员工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三是搭建国际化交流合作平台,选派优秀人才赴国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深造学习,开阔视野,借鉴先进经验。四是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设立联合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等科研平台,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应用,培养出一批既懂理论又会实践的复合型人才。

  五、互利共赢“合”,合作机制的“灵活性”更高

  在推进政产学研合作过程中,我们不断创新合作机制,探索出了一条互利共赢的新路子。一是建立多元投入机制,通过财政拨款、企业资助、社会捐赠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保障合作项目的顺利实施。二是健全利益分配机制,明确各方权利义务,合理确定收益分成比例,调动各方积极性。三是优化资源配置机制,打破部门壁垒,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形成合力推进合作项目。四是完善绩效评估机制,加强对合作项目的跟踪管理,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合作模式。通过这些措施,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格局,促进了政产学研各方的深度合作。

  六、示范引领“推”,辐射带动的“影响力”更广

  为了充分发挥政产学研合作的示范引领作用,我们将成功经验进行推广复制,扩大其辐射带动范围。一是打造一批标杆企业和示范基地,树立典型样板,发挥示范带动效应。二是组织开展经验交流会、现场观摩会等活动,分享成功案例,推广先进做法。三是编写典型案例集,制作宣传片、微视频等宣传资料,广泛宣传政产学研合作成果,提升社会各界的认知度和支持度。四是推动区域间交流合作,加强与其他地区的沟通协作,共同探讨政产学研合作的新思路、新举措,形成联动发展的良好局面。通过上述努力,不仅提升了本地区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水平,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

  总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们始终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不断深化政产学研联动机制,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活水”。未来,我们将继续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写相关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