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x年是xx市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的开局之年,也是第二轮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重新申报之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中央、省委、市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xx考察时讲话精神和xx省委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工作部署,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和“主线”,按照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省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和市委“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先行先试、走在前列”的工作要求,坚持有形、有感、有效,感恩奋进、拼搏赶超,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高地”,积极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档升级,全市呈现出各民族守望相助、和睦共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治引领。把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作为市委市政府贯彻党中央关于进一步做好民族工作、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的具体工作实践,奋力开创新时代民族工作新局面。
1.做好统筹谋划。1月,召开xx市委民族工作、市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暨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动员会,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陈瑞峰出席并讲话,全面安排部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创建工作,奋力推进新时代xx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健全完善各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工作领导小组“双组长”责任制运行机制,市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暨市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工作领导小组及市委常委会合并专题研究工作3次,制定印发《xx市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实施方案》《xx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三年行动计划》等文件,确保创建工作有章可循、有序推进。
2.强化责任落实。市委市政府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目标考核体系,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建立市级领导包抓联系制度,每位市级领导负责一个县区或重点部门,定期深入基层调研指导,解决实际问题。同时,通过签订责任书、召开推进会等形式,层层压实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各部门各单位结合自身职能,制定具体工作方案,明确任务分工,细化工作措施,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3.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广泛宣传党和国家民族政策法规以及创建工作的重大意义,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组织开展了“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通过举办文艺演出、知识竞赛、主题展览等形式,广泛宣传民族团结进步理念,引导各族群众积极参与创建工作。制作了《同心筑梦——xx市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纪实》等专题片,在电视台、网络媒体播放,进一步扩大了社会影响力。此外,还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及时发布创建工作动态,推送优秀案例,激发社会各界参与热情。
(二)深化教育引导,筑牢思想根基。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各族干部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1.推进学校教育。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编写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教材读本,开设专门课程,确保每周至少有一课时用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组织开展了“民族团结进步进校园”系列活动,通过举办演讲比赛、征文比赛、手抄报评比等活动,让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邀请专家学者到校讲学,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民族政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语文、历史、地理等相关学科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受到深刻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2.加强社会教育。依托社区、企业、机关等单位,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进军营。组织开展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结对帮扶活动,鼓励各族干部群众互帮互助、共同发展。建立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参观学习,通过实物展示、图片展览、视频播放等方式,生动形象地展现各民族共同奋斗的历史画卷。针对流动人口较多的实际,开展了“民族团结进步进市场”活动,设立咨询服务点,发放宣传资料,解答政策疑问,增强了外来务工人员对本地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整理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举办各类文化节庆活动,展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魅力。支持少数民族传统技艺传承人带徒授艺,培养新一代传承人,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的生机活力。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主题活动,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庆祝活动,增进各族群众之间的感情交流。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命名了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促进交往交流交融,构建共有精神家园。坚持把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重要途径,着力构建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努力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
1.优化公共服务。加快城市化进程,合理规划布局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居住条件,为各民族群众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落户条件,简化办事程序,吸引更多外来人口定居创业。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事业,增加公交线路覆盖范围,方便各族群众出行。加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确保各族群众能够享受到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社会保险参保率,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需求。
2.拓展交流平台。搭建多种形式的交流互动平台,促进各民族群众之间的沟通交流。举办了“民族团结一家亲”联谊晚会、“民族风情摄影展”等活动,展示了各民族独特的文化艺术风采。设立了“民族团结进步论坛”,邀请专家学者、各界人士围绕民族团结进步话题展开讨论,凝聚共识。建立了网上交流平台,开设了“民族团结进步在线”专栏,发布了大量图文并茂的信息内容,吸引了众多网民关注浏览。组织开展了“民族团结进步志愿者服务队”活动,深入社区、乡村开展志愿服务,传递爱心温暖。
3.推动产业发展。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带动各族群众增收致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培育壮大特色农业品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支持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打造一批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旅游景区景点,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鼓励和支持少数民族群众自主创业就业,提供小额贷款担保、免费技能培训等优惠政策,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实现稳定就业。积极开展东西部协作扶贫,引进外地企业和项目,拓宽销售渠道,增加就业岗位,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
(四)维护社会稳定,确保长治久安。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始终坚持依法治国方略,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切实维护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1.加强法治建设。深入贯彻实施宪法法律,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不断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防止矛盾激化升级。加强司法队伍建设,提高法官、检察官业务素质和服务意识,确保每一起案件都经得起法律检验。广泛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全民法治观念,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2.维护公共安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织密治安防控网络,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坚决铲除黑恶势力滋生土壤。加强网络安全管理,严厉打击网络谣言、电信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净化网络空间。强化安全生产监管,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3.防范化解风险。密切关注国内外形势变化,及时研判分析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风险隐患,提前采取应对措施。加强对宗教事务的依法管理,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防止境外势力渗透破坏。妥善处理涉疆、涉藏等敏感问题,确保边疆地区和谐稳定。加强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完善应急预案体系,组建专业救援队伍,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突发事件应对能力。
总之,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xx市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了智慧和力量。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市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不断开创xx民族工作新局面,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