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发言:深化政产学研联动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人才活水”
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强化人才战略支撑作用,以人才服务平台助推创新驱动发展,通过企业“点单”,政府“派单”,科研机构和院校“接单”的政产学研联盟模式,实现人才集聚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为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人才活水”。
一、按图索骥“引”,产才融合的“着力点”更准
深化政校企联合引育对接,实施政产学研“融通”计划,以“急需实用”为导向,开展专项调研3次,组织党员科技助手走访企业高校100余次,靶向绘制需求清单,梳理问题建议4类16项。立足高端装备制造和精细化工产业链延伸等发展需要,壮大政产学研联盟,先后吸纳会员单位96个,选聘联盟专家174名,组织“x高端人才x行”等交流活动,引导234名高校毕业生和省内高端人才到重点企业考察调研,充分释放以才引才“乘数效应”。确立“柔性引进‘学科带头人’助力企业发展”项目,引进大连海事大学本硕实习基地落户x,达成校企合作协议14个,全面构建人才、科技、企业共融互通的一体化“资源渠”。
二、刚柔并济“用”,人才赋能的“成效性”更强
注重以链式效应释放人才动能,与x省x市创建跨行业联盟工作室,与x市x区签署科技合作框架协议,以合作共赢拓宽“柔性用才”渠道。通过设立“创新人才专项资金”,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同承担国家和省级重大科研项目,促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例如,某企业与某高校联合研发的新型材料技术,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还为企业带来了显著经济效益。同时,积极推广“揭榜挂帅”机制,针对关键技术难题,面向全国乃至全球征集解决方案,吸引了一批顶尖专家和团队参与攻关,大大提升了区域创新能力。
此外,为了更好地发挥高层次人才的作用,我们建立了“人才服务专员制度”,为每位引进的高层次人才配备一名服务专员,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跟踪服务。从政策咨询、项目申报到生活保障,确保人才能够安心工作、舒心生活。近年来,通过这一制度,成功帮助多位海外归国人才解决了子女入学、家属就业等问题,增强了他们对本地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这些举措不仅提高了人才使用效率,也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创新创业热情。
三、多管齐下“留”,人才生态的“吸引力”更大
人才是第一资源,如何留住人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为此,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努力营造良好的人才生态环境。一方面,不断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购房补贴、租房津贴、创业扶持资金等,切实解决人才关心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大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新建了一批高品质住宅小区、优质学校和医疗机构,满足人才及其家庭的生活需求。特别是在文化娱乐设施建设方面,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图书馆、体育馆、艺术中心等公共设施,丰富了人才的精神文化生活。
同时,我们高度重视人才的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建立“人才成长档案”,记录每位人才的工作表现和发展轨迹,定期进行评估和反馈,帮助他们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对于表现突出的人才,优先推荐参加各类培训和进修机会,支持他们赴国内外知名学府深造学习。此外,还设立了“杰出贡献奖”、“科技创新奖”等多个奖项,表彰在不同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人才,树立榜样示范作用,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四、精准施策“培”,人才培养的“系统性”更优
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必须要有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强有力的措施。根据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和人才结构特点,我们制定了《20xx-20xx年人才发展规划》,明确了各阶段的重点任务和发展目标。一是加大基础教育投入,提高全民科学素养。从娃娃抓起,加强中小学科普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二是优化职业教育体系,增强技能型人才供给。结合市场需求,调整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增加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等热门专业的招生规模,提高教学质量,确保学生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工作岗位要求。三是搭建高水平科研平台,加速创新型人才培养。依托区内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积极开展前沿课题研究和技术攻关,吸引优秀青年学者加入,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
此外,我们还积极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与国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选派优秀青年人才出国访学交流,开阔视野,增长见识。通过举办国际学术会议、论坛等活动,邀请海外专家学者来我区讲学授课,促进中外人才之间的互动交流,不断提升本土人才的国际化水平。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区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涵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以及继续教育在内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五、协同创新“推”,政产学研用的“协同力”更足
推动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我们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打破部门壁垒,形成多方协同的工作格局。一是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由政府部门、企业和高校院所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共同探讨合作事宜,协调解决实际困难。二是搭建信息共享平台,整合各方资源,实现数据互联互通,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例如,通过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及时发布最新科研成果和技术需求信息,促进供需双方有效对接。三是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科技创新活动。设立风险投资基金,对具有市场潜力的初创企业和项目给予资金支持;成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形成稳定的技术创新投入渠道。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积极构建“双链融合”发展模式,即产业链与创新链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围绕主导产业布局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产业链,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例如,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我们通过引进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和研发机构,带动上下游配套产业发展,逐步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与此同时,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攻克了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提升了整个产业链的核心竞争力。通过这种“双链融合”的方式,实现了政产学研用各要素之间的良性互动,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总之,深化政产学研联动,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人才活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我们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