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x年全市社会大救助体系建设推进会上的汇报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近年来,X县聚焦困难群众救助,以社会大救助体系建设为抓手,着力打造“主动发现、快速响应、精简程序、部门联动、规范高效”的智慧模式,构建主动发现、及时介入、即时救助新格局,切实兜住、兜准、兜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落实落细政策,确保救助“兜住底”。推动培训救助进村入户。制定社会救助政策定期培训计划,每季度组织村级民政协理员开展救助政策培训不少于1次,及时掌握救助政策新动向,通过开展社会救助政策进村(社区)活动,广泛向困难群众宣传城乡低保申请、临时救助等相关政策,消除群众政策“盲点”,让群众了解政策、熟悉政策、用好政策。今年以来,共开展政策培训活动3次、政策宣传活动35次,覆盖8500余人。探索精准救助帮扶模式。聚焦“一老一小”,以建立“物质+服务”的层类化精准救助新模式为方向,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专业的社工力量,根据困难群体的困难层次、类别,提供精准救助服务。实施社会化照料服务项目,为全县1500余名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医疗健康、精神慰藉、代办、咨询等6大类20项服务。实施“郁心护苗”项目,对接多家慈善公益组织,开展“圆梦微心愿”“困境儿童增能项目”等公益服务活动,近年。
为了进一步深化社会大救助体系建设,我们还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力求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全面提升社会救助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更好地服务于困难群众。
首先,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救助管理服务水平。我们积极推进“互联网+社会救助”模式,开发了社会救助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了救助申请、审核、审批全流程在线办理,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智能匹配技术,系统能够自动识别符合条件的救助对象,并自动生成救助方案,确保救助工作更加科学、精准。此外,该平台还整合了民政、人社、医保等多个部门的数据资源,打破了信息孤岛,实现了救助信息的互联互通和共享共用。截至目前,已有超过20xx名困难群众通过该平台获得了及时有效的救助服务,真正做到了“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其次,强化部门协同,形成救助工作合力。我们建立了由民政部门牵头,财政、教育、卫生等部门共同参与的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救助工作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救助工作网络。例如,在医疗救助方面,我们与卫生健康部门合作,建立了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机制,对患有重大疾病的困难群众给予专项救助;在教育救助方面,我们与教育部门联合制定了贫困学生资助政策,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些措施不仅有效缓解了困难群众的生活压力,也增强了他们对未来生活的信心。
再次,注重人文关怀,提升救助服务温度。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文关怀贯穿于救助工作的全过程。针对不同类型的困难群体,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和社会融入活动,帮助他们重建积极向上的心态。特别是对于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这两个特殊群体,我们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通过组织志愿者定期上门探访、陪伴聊天、帮忙做家务等方式,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同时,我们还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救助工作,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良好局面。比如,一些爱心企业设立了专项救助基金,专门用于资助贫困家庭的学生完成学业;还有一些慈善组织发起了“暖冬行动”,为寒冷季节里的困难群众送去御寒物资和生活用品。
最后,健全监督机制,确保救助资金安全使用。我们深知,社会救助资金是困难群众的“救命钱”,必须管好用好。为此,我们建立健全了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和监督检查机制,确保每一笔救助资金都用在刀刃上。一方面,加强对救助资金的预算管理,严格按照规定程序拨付和使用资金,严禁截留、挪用、挤占现象发生;另一方面,加大审计监督力度,定期对救助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同时,我们还建立了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将救助对象名单、救助金额等信息向社会公示,接受群众监督。这一系列举措有效地保障了救助资金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总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X县社会大救助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初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救助模式。但我们深知,距离实现“弱有所扶”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社会救助工作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保基本、兜底线、救急难”的总体要求,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努力打造更加完善、更加高效的现代化社会大救助体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感谢大家的支持和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