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目前在博物馆从事讲解工作,通过几年来的实践积累,总结出了一些宝贵的经验。我认为,讲解工作的关键在于四个方面:深入研究文物展览的内涵、提升讲解员的外在形象、优化讲解语言以及融入讲解的情感。以下将从这四个维度出发,以平实的语言分享我的见解,希望能得到同行们的批评与指正。
党的二十大对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全面繁荣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作为承担征集、保护、研究和普及科学文化知识重任的文化事业单位及宣传教育机构,博物馆早已深入人心,成为公众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文化需求,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博物馆的教育工作者们积极探索如何利用博物馆的独特资源,为广大的观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让观众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使博物馆真正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第二课堂”。因此,各种创新的教育形式应运而生,比如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开发、流动展览的推广等。然而,在众多的教育手段中,最受到观众欢迎的仍然是传统的宣教方式——讲解。
讲解是一种以博物馆的实物展示为基础,由专业的讲解人员根据展品的特点,精心挑选和加工讲解内容,运用丰富的语言艺术、高超的讲解技巧以及真诚的情感,向观众传递知识和信息的教育活动。它不仅是一种知识的传播过程,更是讲解员与观众之间通过语言沟通,共同探索和理解展品深层含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讲解员和观众构成了博物馆教育活动的两大核心要素,他们的互动直接影响到讲解的效果。因此,讲解员不仅要关注自身的专业素养,还需要深入了解观众的需求。
从讲解员的角度来说,首要任务是对文物展览进行深入的研究。文物展览不仅是讲解的基础,更是讲解的灵魂所在。没有对文物展览的深刻理解和把握,讲解就失去了灵魂,难以吸引观众的兴趣,更谈不上有效地传播知识。为此,讲解员需要不断学习,不仅要掌握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等专业知识,还要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确保讲解内容的准确性和前沿性。此外,讲解员还应该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能够独立完成相关课题的研究,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其次,讲解员的外在形象同样重要。讲解员在讲解过程中始终处于观众的视线之中,其仪态、着装等外在表现会直接影响到观众的第一印象,进而影响到讲解的整体效果。因此,讲解员应当注重个人形象的塑造,穿着得体大方,举止文明优雅,展现出良好的职业形象。同时,讲解员还应该具备一定的舞台表现力,能够在不同的场合下自如应对,增强讲解的吸引力。
再者,讲解语言的运用是讲解成功的关键之一。讲解员需要掌握并灵活运用语言表达的技巧,包括语调的变化、节奏的控制、吐字的清晰度等,这些都能有效提高讲解的感染力。此外,讲解员还应该学会运用非言语的沟通方式,如适当的手势、眼神交流等,使得讲解更加生动有趣,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语言的艺术不仅仅体现在讲解的过程中,还贯穿于整个讲解前后的互动环节,讲解员可以通过提问、回答等方式与观众建立更紧密的联系,激发观众的兴趣和参与感。
最后,讲解员的情感投入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一个充满热情、富有激情的讲解员更容易打动人心,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讲解员应该将自己对文物的热爱、对历史的尊重、对文化的敬仰融入到讲解之中,让观众感受到讲解员的真情实感,从而产生共鸣。同时,讲解员还应该具备较强的服务意识,时刻关注观众的反应,及时调整讲解策略,确保每位观众都能获得满意的体验。
综上所述,讲解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职业,不仅要求讲解员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拥有良好的个人形象、精湛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丰富的情感投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让更多的观众在参观中受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我们每一位博物馆教育工作者都应该不断学习,努力提升自我,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