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范文 > 合力提高耕地保护水平 >

合力提高耕地保护水平

  合力提高耕地保护水平

  近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耕地保护提升耕地质量完善占补平衡的意见》提出,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将耕地保护作为系统工程,坚持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尊重规律、因势利导、因地制宜、久久为功,充分调动各类主体保护耕地的积极性,提高耕地生产能力,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近年来,通过持续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推动土地管理制度同宏观政策以及区域发展高效衔接,我国土地要素配置的精准性和利用效率实现提升,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所需的用地要素得到有效保障,优势地区发展空间得以拓展,高质量发展的要素支撑更加牢固。在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用地要素保障的同时,采取加强国土空间与土地利用指标管控、推动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完善改革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加大存量土地盘活处置力度、优化耕地空间布局、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等一系列硬措施,我国牢牢守住了耕地保护红线,耕地质量、生态保护水平也稳步提升,耕地系统稳定性和韧性持续增强,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的耕地资源基础越来越坚固。同时,我国耕地保护仍面临较大的压力和挑战,还需进一步加强机制赋能、治理赋能、数据赋能,平衡短期与长期、局部与整体、管制与产权、生产与生态的关系,切实提升耕地保护水平。

  加强耕地保护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命脉,是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保障。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转型的关键时期,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用地需求增加,给耕地保护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人口增长和消费升级,对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这使得耕地资源的稀缺性日益凸显。与此同时,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问题对耕地质量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因此,加强耕地保护不仅是应对当前挑战的迫切需要,更是确保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选择。

  为了有效应对这些挑战,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耕地保护的各项决策部署。具体来说,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健全耕地保护的责任追究机制,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根。此外,还需要通过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不断提高耕地保护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例如,推广使用现代化的监测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及时掌握耕地动态变化情况;加强农业科研投入,研发和推广适合不同地区的高产优质农作物品种,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缓解耕地供需矛盾。

  推动耕地保护机制创新

  在新形势下,推动耕地保护机制创新是提升耕地保护水平的重要途径。首先,要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补偿机制,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耕地保护工作。可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发行债券等方式筹集资金,用于奖励保护耕地成效显著的地区和个人,激发全社会共同参与耕地保护的积极性。其次,要探索建立耕地保护与生态修复相结合的新模式。一方面,加大对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工程的支持力度,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结合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开展土壤改良、节水灌溉等技术示范,提高耕地质量和可持续利用能力。

  此外,还要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价格信号引导资源配置。例如,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引入竞争性招标机制,优先考虑那些具备较强保育意识和经营能力的经营者;对于违规占用耕地的行为,则应依法依规予以严厉处罚,形成有效的震慑作用。同时,要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形成合力。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等部门要密切协作,建立健全信息共享平台,定期会商研判形势,共同研究解决耕地保护中的重大问题,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提升耕地保护科技支撑能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提升耕地保护水平的关键支撑。近年来,我国在农业科技进步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在耕地保护领域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为此,必须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构建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一是加强遥感监测、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实现对耕地资源的实时监控和精准管理。二是积极开展耕地质量评价与预警体系建设,依托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手段,准确评估各地耕地质量现状和发展趋势,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三是推进智能农机装备的研发与应用,提高农业生产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减少人为因素对耕地的破坏。

  在此基础上,还要重视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既懂农业又懂数字化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高校和科研院所要加大相关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力度,吸引优秀青年投身于耕地保护事业;地方政府也要出台优惠政策,鼓励科技人员到基层一线开展技术服务和指导工作,形成良好的用人环境。此外,应充分利用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技术成果,不断提升我国耕地保护的国际化水平。

  强化耕地保护宣传教育

  耕地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因此,必须把宣传教育贯穿于耕地保护工作的全过程,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耕地保护的良好氛围。一是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多种媒体渠道,普及耕地保护知识,宣传相关政策法规,增强公众的法治观念和责任意识。二是深入开展“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党员干部带头学习领会中央关于耕地保护的精神实质,自觉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争做耕地保护的模范表率。三是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警示教育,通过曝光典型违法占用耕地行为,教育和引导群众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积极参与监督举报,共同维护好耕地资源的安全。

  与此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将耕地保护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各级各类学校可以开设专门课程或专题讲座,邀请专家教授进校园讲解耕地保护的重要性及相关知识;也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农业生产基地、生态保护区等地,亲身体验农耕文化,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对耕地保护的兴趣和热情。总之,只有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教育,才能让耕地保护理念深入人心,成为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

  构建耕地保护长效机制

  为确保耕地保护工作取得实效,必须从制度层面入手,构建起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一是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快推进《土地管理法》等相关法律的修订进程,明确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在耕地保护中的职责权限,细化具体操作规程,确保有法可依、执法必严。二是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将耕地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实行严格的责任制和问责制,对未完成任务或造成严重后果的单位和个人严肃追责。三是优化财政投入机制,加大对耕地保护的资金支持力度,特别是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保障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推广费用。四是强化社会监督机制,畅通举报投诉渠道,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制度,接受社会各界的广泛监督,确保各项政策措施公开透明、公平公正。

  此外,还要积极探索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耕地保护新模式,如推行“田长制”,由各级领导担任“田长”,负责辖区内耕地保护的具体工作,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或者尝试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耕地保护成效进行独立评价,提高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权威性。总之,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和完善制度,努力构建一个覆盖全面、运行高效、保障有力的耕地保护长效机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综上所述,耕地保护不仅关系到当代人的福祉,更关乎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强的责任担当、更实的工作举措,全面提升耕地保护水平,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写相关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