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落实帮扶政策,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抓牢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用好“三线预警”机制和12317等平台,聚焦重病、重残、突发灾害(意外)等重点人群,坚持常态化排查和定期研判,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农户纳入监测帮扶,强化精准帮扶,规范退出管理,用好防贫保险,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在具体工作中,我们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确保各项工作措施落地见效。通过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多渠道的监测体系,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掌握农户的实际情况,从而为他们提供更加精准的帮扶措施。同时,我们还加强了与社会各界的合作,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防止返贫工作,共同构建起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帮扶网络。
2. 夯实巩固成果基础保障。每月开展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动态排查监测,及时处理问题隐患;动态监测并按程序纳入农村低保、特困救助和临时救助对象,确保应保尽保、应助尽助;强化易地搬迁后续帮扶;全面落实补助政策,确保教育等各项补助应补尽补,医保参保全覆盖。为了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我们在工作中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把保障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放在首位。通过定期走访、实地调研等方式,我们深入了解群众的实际困难,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此外,我们还注重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序进行。同时,我们也鼓励和支持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工作中来,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的良好氛围。
二、助力产业振兴,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推进产业帮扶提质增效。大力宣传产业奖补和小额信贷政策,支持和引导农户充分发展产业;常态化开展实用技术和技能培训,指导帮助农户精准发展产业;积极争取资金和资源解决发展产业中的水、电、路等问题,帮助农户解决一批实际问题;做好柑橘黄龙病防控工作,发展水肥一体化设施果园。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也是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关键所在。为此,我们紧紧围绕产业发展这一主线,积极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发展路径。一方面,我们加大了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另一方面,我们不断创新经营模式,推广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同时,我们还注重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等组织带动农户共同发展,逐步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实现互利共赢。
2. 积极做好四个“一批”。即争取一批资金、捐献一批物资、销售一批农产品、建设一批项目,增强帮扶村“造血”功能,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为了更好地推动产业振兴,我们充分发挥各方资源优势,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其中。一是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加大对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二是发动企业和社会组织捐赠物资,缓解农户生产生活中遇到的资金短缺问题;三是搭建产销对接平台,拓宽销售渠道,帮助农户增加收入;四是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完善配套设施,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通过这些举措,不仅有效解决了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难题,也大大增强了帮扶村的自我发展能力,促进了村级集体经济的持续增长。
3. 强化消费帮扶。依托市政中心助力乡村振兴消费帮扶展销馆和市政中心机关食堂,用足用活工会福利购买相关政策,加大对定点帮扶村“土特产”的采购力度;引导经营主体在“832平台”展销“土特产”,帮助定点帮扶村“土特产”拓宽销路、打响知名度。消费帮扶作为一种重要的扶贫方式,在促进贫困群众增收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了进一步深化消费帮扶工作,我们不断创新思路和方法,努力构建更加完善的消费帮扶体系。一方面,我们积极拓展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借助电商平台的优势,让更多优质农产品走出乡村,走进城市;另一方面,我们加强品牌建设和宣传推广,提升产品的市场认知度和美誉度,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同时,我们还注重培养消费者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倡导绿色消费理念,鼓励更多人参与到消费帮扶行动中来,共同助力乡村振兴。
三、聚焦人才振兴,增加脱贫群众收入
抓好就业监测服务。每月开展1次就业信息摸排并及时更新监测台账,精准掌握未就业人员信息,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培训和招聘会,为有就业意愿的群众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幸福安康。为了帮助脱贫群众稳定就业,我们始终把就业监测服务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过建立就业信息数据库,我们可以实时掌握辖区内劳动力资源状况以及市场需求变化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就业帮扶计划。同时,我们还加强了与各类用人单位的沟通协调,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人员上岗就业,确保他们能够顺利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此外,我们还注重提升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水平,定期举办各类培训班,传授实用技术和创业知识,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素质和就业竞争力。通过这些努力,不仅有效解决了部分群众的就业难题,也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针对不同群体的需求特点,分类实施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如家政服务、电商运营、乡村旅游等,全面提升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为此,我们根据市场需求和群众意愿,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培训课程,涵盖了多个领域和行业。例如,在家政服务方面,我们邀请了资深讲师讲授护理常识、烹饪技巧等内容,帮助学员掌握专业技能;在电商运营方面,则重点讲解网店开设、网络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乡村旅游方面,则侧重于景区规划、导游讲解等方面的培训,为乡村旅游发展培养急需的专业人才。通过这些培训活动,不仅提高了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创业成功率,也为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3. 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和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为其提供政策咨询、项目推介、资金扶持等一系列服务;开发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符合条件的脱贫人口就业;积极开展劳务协作,组织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实现转移就业增收。拓宽就业渠道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为此,我们采取了多种措施,努力为群众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对于有创业意向的农民工,我们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从场地租赁、税收减免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对于暂时找不到工作的人员,则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的方式予以安置,确保他们能够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对于愿意外出务工的人员,则积极搭建劳务输出平台,与外地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帮助他们找到满意的工作岗位。通过以上措施,不仅有效缓解了当地的就业压力,也促进了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四、推进文化振兴,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农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农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一是积极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通过评选表彰先进典型、树立榜样等方式,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崇尚文明、和谐共处的良好氛围;二是深入挖掘和保护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如民俗风情、传统技艺等,将其融入到现代文化创作中去,打造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艺作品;三是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广场舞比赛、戏曲演出等,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这些努力,不仅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也提升了整个乡村的文化品位和魅力。
2. 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完善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服务中心等设施建设,配备必要的图书报刊、音像资料等设备,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为了更好地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我们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方面,我们积极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按照标准化要求进行改造升级,确保其具备基本的服务功能;另一方面,我们注重提升服务质量,配备专业的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加强对设施设备的维护保养,确保其正常运行。同时,我们还积极开展送戏下乡、电影放映等活动,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通过这些举措,不仅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利用率,也增强了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3. 培育乡村文化人才。选拔培养一批热爱乡土文化的本土人才,鼓励他们从事文化创作、非遗传承等工作;吸引外来人才扎根农村,为乡村文化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乡村文化人才是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此,我们高度重视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采取多种措施加以培养和引进。一是选拔培养本土人才,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竞赛等方式,发现和培养一批有潜力的青年人才,鼓励他们投身于文化事业;二是吸引外来人才,出台优惠政策,吸引高校毕业生、艺术家等到农村创业就业,为乡村文化发展带来新思路、新技术;三是建立激励机制,对表现优秀的文化人才给予表彰奖励,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通过这些努力,不仅充实了乡村文化人才队伍,也为乡村文化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加强生态振兴,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扎实推进厕所革命、污水治理、垃圾处理等工作,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升农村形象的关键举措。为此,我们严格按照上级部署要求,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一是深入推进厕所革命,按照“数量充足、分布合理、管理到位”的原则,加快农村改厕进度,确保每户都能使用上卫生厕所;二是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因地制宜选择适合的技术模式,逐步实现农村污水集中处理或分散处理;三是健全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做到日产日清,保持村庄整洁干净。通过这些努力,不仅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状况,也提升了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2. 推动绿色发展转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推广绿色生产方式,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保护生态环境。绿色发展转型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我们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绿色农业发展模式,推动农业转型升级。一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广有机肥料、生物防治等绿色生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二是推进循环农业发展,构建种养结合、农牧互补的循环产业链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三是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恢复和保护自然生态系统。通过这些举措,不仅促进了农业绿色发展,也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3. 打造美丽乡村示范点。选取有条件的村庄进行重点打造,建设成为具有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示范点,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美丽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对于展示农村新风貌、提升农村吸引力具有重要作用。为此,我们按照“规划先行、分类指导、有序推进”的原则,精心打造了一批美丽乡村示范点。一是科学编制规划,结合村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等特点,合理布局功能区,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景观;二是加大资金投入,整合各类项目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等方面;三是广泛动员群众参与,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通过这些努力,不仅提升了村庄的整体形象,也为其他村庄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做法。
六、强化党建引领,凝聚乡村振兴强大合力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觉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党的领导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保证。为此,我们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通过举办专题讲座、集中学习、个人自学等形式,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领会其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同时,我们还注重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引导党员干部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具体行动。通过这些努力,不仅提高了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觉悟,也增强了他们干事创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 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建立健全党建工作责任制,加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为此,我们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一是建立健全党建工作责任制,明确各级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的责任清单,层层传导压力,确保责任落实到位;二是加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按照“六个规范化”的要求,规范党内组织生活,严格党员教育管理,提升党支部的组织力;三是积极开展党建带群建活动,团结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共同奋斗,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通过这些努力,不仅夯实了基层党组织的基础,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3.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加强教育培训,提升干部能力素质;严格考核评价,激励干部担当作为;选优配强村级领导班子,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干部队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为此,我们始终把干部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采取多种措施加以培养和锻炼。一是加强教育培训,围绕乡村振兴的重点难点问题,举办各类专题培训班,提升干部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二是严格考核评价,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激励干部担当作为,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三是选优配强村级领导班子,注重从优秀党员、致富能手等群体中选拔村干部,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通过这些努力,不仅提升了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协同发力、久久为功。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的各项决策部署,全面推进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努力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