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范文 > 以创新性发展更好保护农业文化遗产 >

以创新性发展更好保护农业文化遗产

  以创新性发展更好保护农业文化遗产

  在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国主场活动上,农业文化遗产的推介成为一大亮点。它们从历史中走来,承载着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传统知识与技术体系、独特的生态与文化景观等内涵,对我国农业文化传承、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功能拓展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从首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浙江青田传统稻鱼共生系统,到如今拥有22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我国近20年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充分表明,创新性发展是农业文化遗产更好保护的有效途径——我国各农业文化遗产地不断创新保护管理方式,为农业文化遗产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完善制度体系,创新管理方式。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需要完善制度体系,从而让农业文化遗产关键要素得到有效保护。适度的强制性规章制定有利于引导遗产地各利益主体的发展方向,协调各部门、经济主体和农民之间的利益,为遗产地可持续发展提供便利。浙江省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先行区,相关制度建设不断推进。例如,为更好保护湖州桑基鱼塘系统,浙江省湖州市于202x年12月颁布了《湖州市桑基鱼塘系统保护规定》,明确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奖惩机制和责任体系,并对宣传教育、资金保障、社会组织参与等内容进行了详细规定,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确保其长期稳定发展。

  同时,各地还积极探索多元化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力量。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和技术支持,实现农业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如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在当地政府的主导下,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建立了哈尼梯田文化旅游公司,开发了系列旅游产品和服务,不仅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也提升了哈尼梯田的品牌影响力。此外,一些地方还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农业文化遗产数字化平台,实现了信息共享和远程监测,提高了管理效率和透明度。这些创新举措不仅解决了传统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加强科学研究,推动理论创新。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类型,其保护和发展离不开坚实的科学基础。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业科技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科研机构和高校参与到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中来。一方面,深入挖掘农业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传统农耕智慧,总结提炼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新理念、新技术;另一方面,结合现代生态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揭示农业文化遗产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方面的重要作用。例如,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通过对福建尤溪联合梯田的研究发现,该梯田系统不仅具备良好的水土保持能力,还能显著改善区域小气候,增加生物多样性。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农业文化遗产理论体系,也为实际保护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注重人才培养,强化队伍建设。人才是推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面对日益复杂的保护任务,迫切需要培养一批既懂农业又熟悉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人才。为此,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人才支持力度,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一是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开设相关专业课程或设置专门研究方向,吸引更多优秀青年投身这一领域;二是加强对现有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定期举办专题讲座、研讨会等活动,更新知识结构,提升业务水平;三是建立激励机制,吸引高层次人才加入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队伍,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专业团队。只有这样,才能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广泛开展宣传,营造社会氛围。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支持。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并参与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来,必须加大宣传力度,拓宽宣传渠道。首先,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形式进行全方位报道,提高公众认知度;其次,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举办农业文化遗产摄影展、征文比赛等,激发民众的兴趣和热情;再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展示我国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的成绩,扩大国际影响力。最后,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捐赠、志愿服务等方式贡献力量,共同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

  总之,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去对待农业文化遗产,既要尊重历史传统,又要勇于改革创新,积极探索符合国情特点的保护模式。未来,我们将继续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不断深化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努力实现农业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作出更大贡献。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写相关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