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涉及领域新、科技含量高,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息息相关,依靠科技创新驱动是其主要特征。“新质生产力”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我国明确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并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引。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所需的要素条件、配置机制、发展模式等都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这就要求大力推动动力变革、效率变革、质量变革,促进生产力实现新的跃迁,形成“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高效汇集创新要素、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在生产技术水平较低的条件下,传统的生产方式依赖于人力、资源的大量投入来提高生产力,存在着增长方式粗放、资源环境代价过高的问题。区别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创新要素高效汇集,以更高的发展效率和效能持续升级产业体系。“新质生产力”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生产力。进入数字时代,数据成为联接科技、产业和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纽带,数字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还催生了新的业态和模式,如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数字金融等,这些新兴业态和模式的发展,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支撑。
为了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加强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科技创新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动力。我们必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协同创新,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体系。同时,要完善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打通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确保科技创新成果能够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此外,还要注重培养和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其次,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背景下,我们要紧紧抓住全球产业链重构的机遇,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特别是要关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命健康等前沿领域的研发和应用,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提升国家产业竞争力。
再次,深化改革开放,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改革开放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我们要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行政审批程序,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吸引更多的外资企业和先进技术进入中国市场;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保护创新者的合法权益,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最后,加强区域协调发展,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落实好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支持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全国各地区共同发展繁荣。特别是在东北全面振兴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东北地区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优势,重点发展现代农业、装备制造、能源化工等优势产业,同时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为东北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总之,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的关键举措。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通过上述措施的综合施策,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将在不久的将来迎来“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崭新局面,为全球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