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凤”“育材”“聚流”同频共振赋能振兴路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同时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要实现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就要做好新时代乡村人才工作,建设起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让人才发展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保驾护航。
植“梧”筑“巢”,引“凤”高鸣,同心同力激活创新创业热土。“栽下梧桐树,时待凤来仪”,通过设置优惠政策、提供晋升通道、规划发展路径等方式,吸引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的外来人才投资乡村、投身乡村,是激活乡村发展活力的重要一招。这些引进的外来人才不仅能带来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更能促进产业发展和企业建立,从而带动本土产业转型升级,更能为乡村创造就业岗位。需要注意的是,引来“凤凰”更要留下“凤凰”,必须在“硬实力”与“软环境”上双管齐下,既要设置具有吸引力的优惠政策,更要以一颗“爱才之心”和一手“育才之道”留住人才,让人才的发展与乡村的发展齐头并进,共赴天地广阔。
育“树”成“材”,披沙拣“金”,选优培强赋能本乡本土优才。“墙里开花不能只在墙外香”,发掘人才不能只局限于引进外部资源,更要在本土人才的培养上下功夫。一方面,要加强对农村现有人才的培训,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技术交流会等形式,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人才评价机制,通过公平公正的选拔方式,将那些具有发展潜力和创新意识的本土人才选拔出来,给予更多的成长机会和支持。此外,还应鼓励和支持本地高校、职业学校等教育机构开设与乡村振兴相关的课程,培养一批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聚“流”成“海”,广纳贤才,汇聚多方力量共绘振兴画卷。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支持。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技术、信息等资源向农村流动,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同时,要加强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合作,借助其科研优势和技术力量,解决乡村振兴中的关键技术问题。此外,还要积极搭建平台,促进城乡之间的交流合作,吸引更多城市居民到农村创业就业,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在此过程中,要注重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支持其在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方面发挥作用,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良好局面。
强化保障,优化服务,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要想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就必须为其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首先,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人才提供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其次,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使其能够安心扎根农村、奉献智慧。再次,要加强法治建设,依法保护人才的合法权益,营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最后,要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典型,弘扬正气,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激发全社会关注和支持乡村振兴的热情。
展望未来,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肩负着新的使命和责任。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务实的举措,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努力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新篇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负时代的重托,不负人民的期望,共同开创出一个充满希望和活力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