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201x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201x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202x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改革创新,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202x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思政课的针对性,指向思政课教学“所教”和“所需”之间的精准适配,具体而言就是在开展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能否做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思政课的吸引力,体现为依托有效的教育教学策略,运用科学而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生发出对思政课的浓厚兴趣、心理认同与情感体认。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提高了,才能让学生听得进、记得住、用得着,进而真正实现思政课的育人目标。
为了进一步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和理解。这一思想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根据时代发展的新特点、新要求,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思政课教师应当深入学习了这一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将其贯穿于思政课教学的全过程,使之成为引领学生思想成长的灯塔。通过系统化的理论讲解和生动的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这一思想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增强其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
其次,强化思政课的实践环节,促进知行合一。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也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方法。我们应该鼓励和支持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通过参观考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形式,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从而更加坚定“四个自信”。此外,思政课教师还可以结合当前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思政课不仅成为传授知识的平台,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阵地。
再次,创新思政课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网络平台等,打造互动性强、参与度高的新型思政课堂。例如,可以通过在线讨论、微课视频、虚拟仿真等方式,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思考。同时,还可以尝试翻转课堂、项目式学习等新型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这些创新举措,不仅能够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最后,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是思政课教学的主体,教师队伍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思政课的质量。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的选拔、培训和管理,建立健全教师成长机制。一方面,要严格把好入口关,确保新任教师具备较高的政治觉悟和专业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强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定期组织培训、研讨等活动,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同时,还应完善激励机制,为优秀教师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支持,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活力。只有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确保思政课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吸引力。
综上所述,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在理论武装、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和队伍建设等多个方面协同发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切实负起责任,按照党中央的要求,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的思政课体系,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地推进思政课改革,就一定能够开创思政课工作的新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的思想保障和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