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准察实干部的“软伤”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选什么样的人,政治标准是硬杠杠,如果政治不合格,能耐再大也不能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组织部门严格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严把选人用人关口,对那些在政治上、廉洁上存在“硬伤”的干部,坚决挡在门外,树立了鲜明用人导向。“硬伤”不能容忍,“软伤”也不可忽视。从医学角度来看,所谓“硬伤”,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伤,最大的特征就是“症状明显”“易诊断、好下药”;而“软伤”则指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伤,难以发现、难以诊断、难以治疗。从干部评价角度来看,干部存在的“硬伤”,是指对照干部选拔任用标准,明显有不达标、不符合的缺陷和不足;干部存在的“软伤”,则指虽然没有表现出影响任职的具体情形,但也有这样那样的不良反映,使用起来不能完全放心。
治病难,难在断病;识人难,难在察人。识人察人,“硬伤”易识,“软伤”难辨。选准用好干部,既要排除“硬伤”,又要断准“软伤”,真正把忠诚干净担当的好干部选出来、用起来。“软伤”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发现起来往往比较困难,但也不是不能发现。尽管没有明显“伤口”,但必然有相关“症状”,或隐藏在日常小事小节、言谈举止之间,或表现在关键时刻、困难挑战面前,或流传在乡间俚语、群众口碑之中。了解掌握干部的“软伤”,需要组织部门在日常工作中更加注重细节,更加关注干部的思想动态、工作态度和生活作风,通过多种渠道、多个角度全面了解干部的真实情况。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加强日常考察,通过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深入了解干部的思想状况和工作表现。这不仅包括工作中的表现,还包括干部在非工作时间的行为表现。例如,可以通过社区反馈、邻里评价等方式,了解干部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是否符合党员干部的标准。其次,建立和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将“软伤”纳入考核范围,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科学评估干部的综合素质。再次,加强干部教育培训,特别是针对年轻干部,通过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水平和道德修养,增强抵御各种诱惑的能力。最后,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党内监督、群众监督和社会监督的作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网络,及时发现和纠正干部的“软伤”。
此外,还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干部的“软伤”往往与其个人品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密切相关。因此,在考察干部时,不仅要关注其在工作岗位上的表现,还要关注其在家庭生活中的表现。一个在家庭中不负责任、不尊重家人的人,很难想象他在工作中会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好干部。因此,组织部门在考察干部时,可以适当增加对干部家庭背景的了解,通过走访家庭成员、听取配偶意见等方式,全面掌握干部的家庭情况。同时,也要鼓励和支持干部树立良好的家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为干部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实际操作中,组织部门还应注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考察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例如,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干部的网络行为进行监测,了解其在网络空间中的言论和行为是否符合党员干部的标准。此外,还可以通过建立干部信息数据库,实现干部信息的动态更新和实时查询,为考察工作提供数据支持。通过这些手段,可以更全面、更准确地掌握干部的“软伤”,为选人用人提供科学依据。
总之,考准察实干部的“软伤”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组织部门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只有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才能真正把忠诚干净担当的好干部选出来、用起来,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在这个过程中,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软伤”的危害性,自觉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努力成为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干部队伍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做好新时代干部工作指明了方向。各级组织部门要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会其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确保干部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同时,要结合实际,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区、本部门特点的干部考察方式和方法,不断提升考察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努力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