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导师帮带制”激活乡村振兴“动力引擎”
坚持把开展“导师帮带制”作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有力抓手,通过精心选导师、精准结对子、靶向促帮带、精细抓考评,着力接续培育一批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生力军,为乡村振兴赋能助力。上下联动选良师,蓄足帮带“动力源”。围绕乡村振兴实际需求,突出政治标准和实绩导向,按照“政治坚定、能力过硬、治理有方、善教会带、作风优良”的导师标准,破除年龄、行业、职务、身份等限制,采取本人自荐、单位推荐、组织部门确定的程序,从县级领导、涉农部门骨干力量、县级领军人才、科技特派员、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乡土人才中择优推荐236名导师,并按照行业、职务、特长等进行分类摸底,建立县乡村三级“导师库”,实行动态管理,按需调配使用。
精准匹配结对子,靶向定制“培养链”。坚持“有短板就要补、有需求就要帮”的原则,将乡镇年轻干部、软弱涣散村和集体经济薄弱村党组织书记、到村任职选调生、基层一线挂职锻炼年轻干部、新任村党组织书记、专职化村党组织书记及后备干部等6类人员全部纳入帮带范围,确定帮带对象305名。同时,根据帮带导师优势特长和帮带对象能力短板,灵活采取“一对一”定向帮带、“一对多”多点培养、“多对一”重点培养或“多对多、小团队”差异化培养等方式,结成帮带对子190个,并逐人确定帮带预期目标、明确完成路径,实现帮带培养精准对接。
靶向施策促提升,构建帮带“新生态”。在“导师帮带制”的推进过程中,注重结合地方特色和发展实际,制定个性化帮带方案,确保帮带工作有的放矢。一是强化理论武装,提升政治素养。组织帮带对象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二是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专业技能。依托党校、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平台,定期举办专题培训班,邀请专家学者、成功企业家等进行授课,帮助帮带对象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农村产业发展模式、农村社会治理方法等知识。三是注重实践锻炼,增强实战能力。鼓励帮带对象积极参与村级事务管理、项目实施、矛盾纠纷调解等工作,通过实践操作,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是搭建交流平台,促进经验分享。建立帮带工作微信群、QQ群等线上交流平台,定期召开帮带工作座谈会,组织帮带对象与导师面对面交流,分享工作经验,探讨工作难题,形成互学互鉴的良好氛围。
严格考核促成效,激发帮带“新动能”。建立健全帮带工作考核评价机制,确保帮带工作取得实效。一是明确考核内容。将帮带对象的政治表现、业务能力、工作实绩、群众评价等纳入考核范围,全面客观评价帮带效果。二是细化考核标准。根据帮带对象的不同岗位特点和职责要求,制定具体的考核指标,确保考核结果公正公平。三是强化结果运用。将考核结果作为评先评优、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对于表现优秀的帮带对象,给予表彰奖励;对于表现不佳的帮带对象,及时进行提醒谈话,督促其整改提高。四是完善退出机制。对于不适合继续担任帮带对象的人员,及时调整出帮带范围,确保帮带队伍始终保持活力和战斗力。
创新模式求突破,打造帮带“升级版”。在总结前期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帮带模式,提升帮带工作水平。一是推行“互联网+帮带”模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搭建线上帮带平台,实现帮带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二是探索“跨区域帮带”模式。打破行政区域界限,推动不同地区之间的人才交流和资源共享,拓宽帮带视野,提升帮带层次。三是实施“项目化帮带”模式。围绕农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等重点领域,设立帮带项目,明确帮带任务,确保帮带工作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四是开展“主题式帮带”活动。结合重要时间节点和重大活动,开展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帮带活动,营造浓厚的帮带氛围,凝聚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措施,我县“导师帮带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帮带对象综合素质明显提升。帮带对象在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工作作风等方面都有了显著进步,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二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通过帮带工作,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三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加快。帮带对象积极投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推动了一批特色产业项目落地见效,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四是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局面更加巩固。帮带对象在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营造了良好的农村社会环境。
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不断深化“导师帮带制”工作,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乡村振兴生力军,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