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二个结合”角度理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特质
百余年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每一个表现中都带有中国特性并按照中国的特点来应用,都表现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第二个结合”使马克思主义获得中国文化性格,夯实了党的创新理论的文化基础,巩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使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并经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使马克思主义在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彰显强大的真理力量,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立了坚实的文明根基。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筑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彰显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底蕴和时代特质。从“第二个结合”角度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在中国的具体化。马克思、恩格斯将人类“已经获得的生产力”称作“文明的果实”,认为任何一种社会形态的文明较之前的文明都是一种历史的进步,辩证看待“资本的伟大的文明作用”:一方面,资产阶级在它不到100年的阶级统治中创造了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的生产力;另一方面,资本积累的过程也是无产阶级贫困化的过程,资本主义文明的成果是建立在剥削和压迫的基础上的。
进入21世纪,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理解和运用,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明发展路径。这一路径不仅注重经济建设,更强调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同步推进,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在这一过程中,“第二个结合”发挥了关键作用,通过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内涵,也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例如,在社会治理方面,我们吸收了儒家“仁政”、“德治”的理念,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关注民生改善和社会公平正义,努力构建和谐社会。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历史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认识,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为邦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同时,我们党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充分借鉴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经验。例如,古代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我们今天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我们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这一理念不仅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观点,也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思想。此外,我们还积极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理念,倡导国际关系中的合作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不仅有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也为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在文化领域,我们党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将其作为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通过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普及,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社会和人民生活。例如,近年来,我们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文化产品创作等各个方面,努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过程不仅提升了国民的文化素养,也增强了全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我们还积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创新,使之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群众,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我们党始终坚持开放包容的态度,积极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文化和有益经验,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举办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如孔子学院、国际书展、艺术节等,我们不仅增进了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也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搭建了重要平台。在此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确保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和独立性,避免盲目照搬外来文化,保持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总之,从“第二个结合”角度来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在中国的具体化,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创新发展。这一文明形态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又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和精神。它不仅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支撑,也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继续深入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