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查处经济案件线索的“新招数”
经济案件智能化、隐蔽化程度的增高,给审计工作制造了难度。近些年,经济案件发生呈现出新的特点——被审计单位在业务环节通过“无形账”来作弊,即绕过账务环节,在资金流、业务流、物资流、信息流、文件流等“非财务”环节,通过改变载体方式作弊。为了做得更隐蔽,常常以财务手段对此加以掩盖,通过“洗账”方式,把“黑账”洗成“白账”,从而达到掩盖作弊行为的目的。
一、审计资金流
在与审计长期打交道的过程中,被审计单位已熟悉审计人员的习惯,就是把重点放在查账上。在通过账面很难作弊的情况下,被审计单位开始向账下的资金流载体“做手脚”,主要是通过对库存现金、银行开户、银行存款、定期和活期存单、银行对账单,借款白条等资金载体造假,进行作弊。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审计人员以资金流为导向,密切关注被审计单位所有资金流载体的异动情况,寻找蛛丝马迹,发现经济案件线索。审计人员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对资金流动进行全面监控,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同时,还应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获取更多的资金流动信息,为审计提供有力支持。此外,审计人员还需要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在纷繁复杂的数据中找出问题的关键点,从而有效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二、审计业务流
查处商业贿赂和“小金库”也是审计的一个难点,其根本原因就是被审计单位为了对付检查,改变策略,采用了收入不入账,在业务环节使用移花接木手法,隐瞒、截取了非法收入,造成审计人员很难从账面上发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关注账面数据,更要深入到业务流程中去,了解业务操作的具体情况。审计人员需要加强对业务流程的审计,重点关注业务流程中的关键节点,如合同签订、采购审批、付款审核等环节,通过现场观察、询问相关人员等方式,了解业务操作的真实情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同时,审计人员还应加强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审查,评估其设计是否合理、执行是否有效,对于存在缺陷的内部控制制度,应及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被审计单位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从根本上防止违规违法行为的发生。
三、审计物资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物资管理的方式也在不断变化,传统的物资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审计需求。被审计单位可能会利用物资管理中的漏洞,通过虚报物资数量、质量等方式,骗取国家资金,损害国家利益。因此,审计人员在审计物资流时,应注重以下几点:首先,要加强对物资采购、入库、出库、保管等各环节的审计,确保物资管理的全过程透明、规范;其次,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物联网、区块链等,实现对物资的实时监控,提高审计的准确性和效率;再次,要关注物资的实际使用情况,特别是对于大宗物资、高价值物资,应进行重点审计,防止被审计单位通过虚报、冒领等方式套取国家资金;最后,要加强对物资报废、处置等环节的审计,确保物资的合理使用和有效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四、审计信息流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流已成为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成为被审计单位作弊的新领域。一些被审计单位可能会通过篡改信息系统数据、伪造电子文档等方式,掩盖违规违法行为。因此,审计人员在审计信息流时,应注重以下几点:首先,要加强对信息系统的审计,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防止被审计单位通过技术手段篡改数据;其次,要关注信息的真实性,特别是对于涉及财务数据的信息,应进行重点审计,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再次,要加强对电子文档的审计,确保电子文档的内容完整、真实,防止被审计单位通过伪造电子文档等方式掩盖违规违法行为;最后,要加强对网络信息安全的审计,确保网络信息安全,防止被审计单位通过网络攻击等方式窃取敏感信息,损害国家利益。
五、审计文件流
文件流是经济活动的重要记录,也是审计的重要依据。然而,一些被审计单位可能会通过伪造、篡改文件等方式,掩盖违规违法行为。因此,审计人员在审计文件流时,应注重以下几点:首先,要加强对文件的收集和整理,确保文件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其次,要关注文件的形成过程,特别是对于重要文件,应进行详细审计,确保文件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再次,要加强对文件的分析和比对,通过对比不同文件之间的内容,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最后,要加强对文件的保管和使用,确保文件的安全性和保密性,防止文件被篡改或泄露。
六、综合运用多种审计方法
面对日益复杂的经济案件,审计人员仅依靠单一的审计方法已经难以满足审计需求。因此,审计人员应综合运用多种审计方法,提高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具体而言,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一是结合传统审计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提高审计工作的准确性和效率;二是采用跨部门联合审计的方式,加强与纪检监察、公安等部门的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打击经济犯罪行为;三是开展专项审计,针对特定领域或特定问题进行深入审计,提高审计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四是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确保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七、强化审计结果的应用
审计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因此,审计人员不仅要做好审计工作,还要注重审计结果的应用,确保审计成果得到有效转化。具体而言,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一是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审计发现的问题,督促其及时整改,防止问题扩大化;二是加强对审计发现问题的跟踪监督,确保整改措施落实到位,防止问题反复发生;三是定期向社会公开审计结果,增强审计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提高社会公众对审计工作的认知和支持;四是加强审计理论研究,总结审计工作经验,探索审计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为审计工作的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总之,面对经济案件智能化、隐蔽化程度的增高,审计人员应不断创新审计方法,提高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确保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作出积极贡献。审计人员应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站位和业务能力,以更加坚定的信心和更加扎实的作风,投入到审计工作中,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