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帮带制”为乡村振兴强基赋能
把“导师帮带制”作为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长效机制来推动,形成了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共同提高的新局面,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因需施教“结对子”,助力成长“搭台子”。结合日常管理、年度考核等情况,将乡镇年轻干部、软弱涣散村和集体经济薄弱村党组织书记、到村任职选调生、基层一线挂职锻炼年轻干部、新任村党组织书记及后备干部等6类人员全部纳入帮带范围,确定帮带对象214名。同时,按照“综合素质好、工作作风好、言传身教好、群众口碑好、业务能力强”的标准,从乡镇领导班子成员、“两优一先”先进典型、站所专业技术能手、村“两委”人员、致富能人、科技特派员等人员中,精准选定帮带导师177名,并按照“补齐短板、帮带共进”和“应帮尽帮”的原则,灵活运用“一对一”“一对多”等帮带形式,搭建帮带对子214对。
靶向施策“墩苗子”,提升能力“开方子”。根据帮带导师和帮带对象的工作岗位、个性特点等因素,按照“领域相对、帮带便捷、以强带弱、双向自愿、组织统筹”的原则,围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产业培育、村级集体经济增收、基层党务知识等内容,通过开展理论共学、一线锻炼、谈心谈话,结合当前重点难点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采取面对面帮带、手把手传授等方式,精准精细传授业务工作思路、方法、经验,全心全意传授做好群众工作的心得体会和方法诀窍,帮助帮带对象提高协调复杂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提升了年轻干部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也促进了老同志的经验传承和价值发挥,实现了老中青三代干部的接力传承,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导师帮带制”还注重实效性和灵活性,针对不同对象和不同需求,制定个性化帮带方案。例如,对于年轻干部,侧重于培养其政策理解力、执行力和服务意识;对于新任村党组织书记,重点在于提升其领导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基层一线挂职锻炼的年轻干部,则更加注重实战经验的积累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此外,还定期组织帮带对象参加专题培训、实地考察等活动,拓宽视野,增长见识,确保帮带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为确保“导师帮带制”的顺利实施,各级党组织高度重视,将其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和考核体系,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强化督促检查。一方面,加强对帮带导师的选拔和管理,确保其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专业能力和良好口碑;另一方面,注重对帮带对象的跟踪培养,及时了解其成长进步情况,适时调整帮带方案,确保帮带效果最大化。同时,还通过建立帮带档案、定期评估反馈等措施,形成闭环管理,确保帮带工作有据可依、有序开展。
“导师帮带制”的实施,不仅有效解决了基层干部队伍中存在的“本领恐慌”问题,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通过这一制度的实施,一批批年轻干部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他们中有的已经成长为乡镇领导班子成员,有的则在各自岗位上发光发热,为乡村振兴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这充分证明,“导师帮带制”是一项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求、顺应基层实际需要的好制度,值得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和应用。
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完善“导师帮带制”,不断创新帮带方式,丰富帮带内容,提高帮带质量,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敢于担当的高素质基层干部队伍,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提供更加坚实的人才保障。同时,我们也将进一步总结经验,提炼做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有益借鉴,共同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