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协同、持续”助全面深改“行之有道”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全会指出,全党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全体党员干部需深刻认识改革之要,自觉将改革置于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更加精准的举措、更加协同的力量、更加坚定的决心,破解时代难题,回应人民期盼,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能”。
锚定改革“关键坐标”,精准定位绘就发展“新蓝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在全面深化改革大潮中,必须善于把握时代的脉搏,精准识别制约发展的关键问题,锚定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做到有的放矢、精准施策。不仅要心中有“图”,清晰描绘出改革的宏伟蓝图和战略部署,明确主攻方向和阶段性目标;更要脚下有“路”,即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找准问题的症结所在,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群众关切、社会热点、改革难点,应成为攻坚克难的“主战场”。通过精准对接群众需求,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还应具备“穿透性思维”,既要勇于面对改革过程中的“短期阵痛”,敢于“啃硬骨头”,勇于“涉险滩”,展现出不畏艰难、敢于担当的改革精神;又要具备前瞻性眼光,预见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挑战,提前布局,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强化改革“协同效应”,形成合力推动改革“稳中求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各地区、各领域的协同配合,形成合力。一方面,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协调,确保各项改革措施相互衔接、相互促进,避免“单打独斗”和“各自为政”。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区域的协调机制,打破壁垒,整合资源,形成改革的“一盘棋”。同时,还要注重发挥市场和社会的力量,激发各类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改革的良好局面。在具体实践中,要注重总结经验,推广典型,及时调整优化改革策略,确保改革蹄疾步稳、有序推进。
坚持改革“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实现改革“久久为功”。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需要长期坚持、持续发力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改革任务依然艰巨,特别是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仍存在不少“硬骨头”需要啃。因此,我们必须保持定力,持之以恒,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一方面,要巩固和扩大已有改革成果,确保改革措施落地生根、见到实效。另一方面,要不断创新改革方式方法,探索新路径、新机制,提升改革的质量和效率。同时,还要建立健全改革评估和监督机制,确保改革始终在法治轨道上进行,防止改革走偏、走样。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改革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真正实现改革的长远目标。
聚焦改革“重点领域”,精准施策破解发展“瓶颈问题”。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机遇和挑战。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就必须聚焦重点领域,精准施策,破解发展瓶颈。一是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二是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三是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四是要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五是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建设美丽中国。六是要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坚强保证。
加强改革“宣传引导”,凝聚共识营造改革“良好氛围”。改革的顺利推进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因此,必须加强改革的宣传引导,凝聚共识,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一是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平台,广泛宣传改革的重大意义、主要成就和成功经验,增强全社会对改革的信心和支持。二是要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澄清误解,消除疑虑,引导社会各界正确看待改革中的困难和问题。三是要广泛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参与改革,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人人支持改革、人人参与改革的良好局面。四是要加强对改革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的宣传报道,树立榜样,弘扬正气,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在改革中奋勇争先、建功立业。
总之,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以“精准、协同、持续”的态度和行动,科学谋划、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全体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投身到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去,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