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范文 > 以改革“含金量”托举人民“获得感” >

以改革“含金量”托举人民“获得感”

  以改革“含金量”托举人民“获得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立足新起点,要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坚持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提升改革“含金量”。为了谁,是改革的首要问题。新时代以来,大到医疗、教育、户籍等重大制度改革,小到身份证异地挂失受理、婚姻登记“跨省通办”等便民服务,人民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保制度”“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快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等举措,“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已融入改革血脉。改革进入深水区后,各种矛盾和挑战越来越多,人民群众的期待越来越高,要从群众最现实的利益出发,敢于动真碰硬,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将群众的“问题清单”转变为“幸福账单”,让改革图景转化为人民群众可感知的获得感。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从小岗“大包干”拉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到无锡堰桥“一包三改”助力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深化,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领域和环节的创新,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实践。

  新时代的改革,不仅需要顶层设计的科学指导,更需要基层探索的生动实践。近年来,各地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涌现出许多具有创新性和示范性的案例。例如,浙江省推出的“最多跑一次”改革,极大地简化了行政审批流程,提高了政府服务效率,切实减轻了企业和群众的负担,成为全国推广的成功范例。再如,上海市在医疗卫生领域的改革,通过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实现了医疗服务的均等化,有效缓解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这些改革举措不仅解决了实际问题,也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认可,为全面深化改革积累了宝贵经验。

  然而,改革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改革进入深水区后,触及的矛盾和问题更加深刻,面临的阻力和困难更大。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既要坚定信心,又要保持定力,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具体来说,要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产业升级,增强国家竞争力;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这一过程中,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确保改革沿着正确方向前进。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同时,要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改革的强大合力。要通过广泛宣传和深入动员,使广大干部群众深刻理解改革的重要意义,增强参与改革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共同推动改革取得新的更大成效。

  此外,改革还需要法治的保障。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也是深化改革的重要手段。要加快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确保改革于法有据。要依法行政,规范权力运行,防止滥用职权、以权谋私。要加强对改革措施的合法性审查,确保各项改革举措符合法律规定,维护法律权威。要通过法治手段解决改革中的矛盾和问题,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为改革顺利推进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中,我们还要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领域,需要统筹兼顾、协调推进。要树立全局观念,坚持问题导向,找准改革的重点和突破口,确保各项改革举措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形成整体效应。要强化改革的顶层设计,明确改革的目标和路径,制定科学合理的改革方案,确保改革有序推进。要建立健全改革评估机制,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调整完善,确保改革取得实效。

  总之,改革是推动国家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不断释放改革红利,提升改革“含金量”,让人民群众在改革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只有这样,才能凝聚起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共同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篇章。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写相关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