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党建统领践行民呼我为奋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活力龙山
龙山镇党委书记 应文宇
章书记、各位领导:
乡村振兴是实现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推手,群众有需求,我们有响应,龙山镇主动融入到乡村振兴工作大局,紧扣“谋”“破”“治”3个关键字,大力推进宜居宜业宜游的活力龙山建设。今年年初,我镇即制定了《龙山镇助推乡村振兴奖补办法》,拿出630万元对美丽乡村建设进行专项奖补,每季度开展“义利先锋”争创活动,通过“项目领办”“擂台比武”“揭榜挂帅”“红黄旗”竞赛等比拼形式,构建起党建统领、精准施策、一抓到底的乡村振兴工作体系。
一、以“谋”为进,激发乡村振兴新引擎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加速重大项目落地,是驱动乡村振兴的强劲动力。一是摸清家底谋发展空间。今年以来,通过自主排摸、实地走访、地块比对等方式,梳理村庄内部老房拆除闲置地块3.6万㎡、历年已农转用未利用地块9.1万㎡、建设用地复垦潜力地块3.4万㎡。启动龙山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通过合理布局土地要素,对乡村振兴和产业融合发展用地进行集约精准保障,目前已进入实施方案设计单位招投标阶段,项目共涉及10个村,整治范围占辖区面积的50%。二是产业赋能谋特色项目。文旅互融,深入挖掘“陈氏家风”等文化资源,结合美丽田园、美丽乡村建设,打造集观光、休闲、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如“龙山古道”、“陈氏家风馆”等项目,不仅提升了村庄的文化品位,也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同时,依托现有农业基础,引入现代农业技术,发展智慧农业,推广高效种植模式,如智能温室、水肥一体化等,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二、以“破”为先,破解乡村振兴瓶颈问题
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龙山镇始终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难点痛点,着力破解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一是破解资金难题。创新投融资机制,拓宽融资渠道,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建设。例如,通过与金融机构合作,推出“乡村振兴贷”产品,为符合条件的农户和企业提供低息贷款,缓解资金压力;同时,探索设立乡村振兴基金,吸引社会资本投资乡村振兴项目,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二是破解人才短缺。实施“人才回引”计划,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大学生、退伍军人等返乡创业就业,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定期举办各类培训活动,提升农民技能水平,如组织农民参加电商培训、乡村旅游管理培训等,帮助他们掌握现代经营管理和营销技巧,增强市场竞争力。三是破解环境治理难题。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项目,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村民生活品质。同时,推广绿色生产方式,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三、以“治”为基,夯实乡村振兴制度保障
制度是根本,治理是关键。龙山镇以党建为引领,不断完善乡村治理体系,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一是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推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引导群众积极参与乡村治理。建立健全村规民约,规范村民行为,促进乡风文明。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村民法律意识,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二是深化农村改革,激发乡村发展活力。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明晰产权关系,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三是强化服务功能,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水利、电力等条件,为乡村振兴创造良好条件。四是注重文化传承,丰富乡村精神内涵。深入挖掘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好红色基因,增强文化自信。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农民文化素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四、以“实”为本,确保乡村振兴取得实效
乡村振兴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龙山镇坚持求真务实,注重实效,确保乡村振兴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的乡村振兴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镇乡村振兴工作。建立工作推进机制,明确责任分工,细化目标任务,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二是加强监督检查。建立乡村振兴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定期对各村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检查评估,及时发现问题,督促整改落实。三是广泛宣传发动。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平台,广泛宣传乡村振兴政策和先进典型,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乡村振兴的良好氛围。四是注重经验总结。及时总结乡村振兴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
总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龙山镇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抓住乡村振兴战略机遇,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务实的作风,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努力把龙山镇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活力龙山,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