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中人的主体性逻辑
人的主体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马克思实现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进而发现并创立唯物史观,为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奠定第一块理论基石,正是以确认并践行人的主体性为逻辑起点的。在对以黑格尔法哲学为代表的维护德国现行国家制度的唯心主义哲学批判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马克思特别强调,作为历史活动主体的人,不是脱离社会生活的抽象个体,而是创造社会实践的人民群体;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正是从人的主体性和社会实践本质出发,马克思深刻指明了人民在推进社会变革、创造新国家制度中的主体性作用:“不是国家制度创造人民,而是人民创造国家制度”。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主体性光辉思想,是唤醒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觉悟、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运动的锐利思想武器,具有深邃的历史逻辑和深远的时代价值。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的中国式现代化,正是以人民为主体的宏大而独特的社会变革和实践创新,从本质意义上说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尤其是人的主体性思想的创造性坚持和发展。弘扬人民的主体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民主体地位的发挥,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不断深化对人的主体性的认识和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这一重要论述,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主体性的理论,也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供了行动指南。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确保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人民群众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最广泛参与者、最坚定支持者和最大受益者。
具体而言,中国式现代化中人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人的主体性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在经济领域,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创新创业,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推动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特别是在科技创新方面,广大科技工作者和企业家积极投身科研攻关和技术革新,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同时,政府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保障公平竞争,为人民参与经济社会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其次,人的主体性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在社会治理方面,人民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基层治理,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通过建立健全多元化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大局稳定。此外,政府还通过加强法治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增强了人民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再次,人的主体性是实现文化繁荣兴盛的源泉活水。在文化建设方面,人民不仅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传承者和享受者。通过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和形式多样的文化传播手段,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同时,政府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人民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和道德引领。
最后,人的主体性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因素。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人民自觉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积极参与环保行动,共同守护绿水青山。政府通过制定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动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形成,为人民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总之,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主体的伟大事业,人的主体性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社会治理、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领域。只有充分尊重和发挥人的主体性,才能汇聚起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取得新的成就。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