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需扬鞭自奋蹄 越是艰难越向前
按照计划安排,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了关于自觉主动的话题。实践证明,思想教育的目的在于启发自觉,让受教育者主动地自发地听党话跟党走,确保各级党委的指示要求落地落实。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自觉。
著名作家梁晓声在绍兴学院讲课时,用了3个星期6堂课的时间讲解文化。其中,他讲了一个故事。一次在法国,梁与两位老作家一同坐着外交部的车去郊区。那天,刮着风,不时飘着雨,前边有一辆旅行车,车上坐着两位漂亮的法国女孩,不断地从后窗看着梁的车。车轮滚起的尘土扑向梁的车窗,加上雨滴,车窗被弄得很脏。梁问司机:“能超吗?”司机说:“在这样的路上超车是不礼貌的。”正说着,前面的车突然停下来了,下来一位先生,对梁的司机嘀咕了几句,然后又回到车上,把车靠在路边,让他们先过。梁问司机:“他刚才跟你说什么了?”司机回答说:“一路上,我们的车始终在前边,这不公平!”这位先生还说:“车上还有我的两个女儿,我不能让她们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梁晓声说,就这句话,让他羞愧了好几天。于是便有了他后来笔下的名句:“什么是文化?就是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什么是“自觉”。《新华字典》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自己感觉到。出自《孔子家语·致思》:“吾有三失,晚不自觉。”唐代杜甫《复愁十二首》中有“愁多自成醉,酒尽谁能借”的诗句,这里的“自成醉”也体现了“自觉”的含义,即自我意识到了某种状态或情绪。另一种解释是,自己认识到而有所行动。如《后汉书·刘玄传》中记载:“更始即位,征光武为太常偏将军,使安集河北,光武辞以病,不至。”这里的“辞以病”即是光武帝刘秀自觉到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当前形势,从而做出的选择。
在现代社会,自觉不仅是一种个人品质,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在国家层面,自觉体现在对国家法律、法规的遵守上,体现在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上,体现在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上。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建设,强调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特别是在面对重大风险挑战时,广大党员干部能够自觉站在党和人民的利益立场上,勇于担当、敢于作为,体现了新时代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在日常工作中,自觉同样重要。对于每一位公务员来说,自觉不仅是对自己职业操守的要求,更是对服务人民群众的责任感的体现。无论是面对繁琐的工作任务,还是在处理群众诉求时,都应当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比如,在政务服务窗口,工作人员应当自觉提高服务质量,简化办事流程,缩短办理时间,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在基层治理中,社区工作者应当自觉深入群众,了解民情民意,及时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此外,自觉还体现在个人的生活习惯和道德修养上。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应当自觉树立良好的家风家训,教育子女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在学校里,教师应当自觉成为学生的表率,用高尚的师德影响学生,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在社会交往中,每个人都应当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尊重他人权益,维护和谐的社会环境。
总之,自觉是一种内在的力量,它源自于对自身责任的认识和对社会价值的认同。只有每一个人都能自觉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才能形成强大的社会合力,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更应该深刻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站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扎实的作风,投身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中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要注重培养年轻一代的自觉意识。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因此,学校、家庭和社会都要共同努力,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尊重他人、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使他们在未来的道路上能够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新时代好青年。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自觉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不断反思自我,提升自我。当遇到困难和挑战时,我们要有迎难而上的勇气和决心,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正如古语所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每一步小小的进步,都是向着目标迈进的重要一步。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最终实现我们的理想和目标。
总之,自觉是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让我们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务实的作风,自觉践行党的宗旨,自觉履行社会责任,自觉提升个人素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