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的四维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坚持把学校思政课建设放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思政课发展环境和整体生态发生了全局性、根本性转变。面对“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的使命要求,建好“大思政课”,是新时代高校办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抓手。“大思政课”的本质是“课”、核心是“思政”、特色是“大”,既强调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课程”地位,又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全局调动育人主体、全面发掘育人资源上的系统性要求。构建高质量的“大思政课”,关键在于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构建“大课程”、建好“大师资”、建设“大课堂”、建立“大机制”。
以“大课程”推动“大思政课”守正创新。“大思政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新形态,不仅要求高校从思政课的课程体系上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大课程”,而且要求从整体的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体系上构建以思政教育为核心的“大课程”,全方位提升思政育人成效。围绕“大课程”建设,需要进一步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功能作用,不断加固思政课的主渠道,强化思政课与其他课程的内在关联,打造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整体联动的“大思政课”课程内容体系。在思政必修课建设中,提升课程开设的梯度化,明确课程目标,细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确保思政课在理论深度、实践广度和情感温度上达到新的高度。同时,鼓励和支持各专业课程融入思政元素,形成“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良好局面,使每一门课程都成为育人的载体,每一位教师都成为育人的主体。
建好“大师资”是“大思政课”成功的关键。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现高质量思政教育的根本保障。为此,应进一步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多种途径提升教师的政治素养、业务能力和道德情操。首先,加大思政课教师培训力度,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国内外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和培训活动,拓宽视野,更新知识结构。其次,完善思政课教师评价激励机制,将师德师风、教学效果、科研能力等纳入考核范围,形成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活力。再次,建立健全思政课教师发展支持体系,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发展平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增强职业归属感和荣誉感。最后,注重思政课教师团队建设,通过集体备课、教学研讨等形式,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建设“大课堂”是“大思政课”有效实施的基础。传统意义上的课堂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思政教育的需求,必须拓展课堂空间,丰富教学形式,增强教学实效。一方面,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平台,打破时空限制,实现资源共享,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等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还可以通过举办专题讲座、主题班会、文化节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
建立“大机制”是“大思政课”持续发展的保障。构建“大思政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在学校层面,要建立健全思政课建设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强化统筹协调,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在家庭层面,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积极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格局。在社会层面,要整合各类社会资源,搭建校企合作、校地共建等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社会体验。同时,还要建立健全思政课建设的监督评估机制,定期开展检查评估,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措施,确保思政课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总之,“大思政课”的构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探索创新,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思政课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出更多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未来的20xx年,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我们有理由相信,“大思政课”将会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展现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