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外语教育要瞄准国家急需培养高素质人才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新时代高校外语教育,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任务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加强学科专业调整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培养大量国家急需的高素质外语人才,努力提升新时代高校外语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高校要大力培养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扩大对外开放亟需的外语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传承丝绸之路精神,携手打造开放合作平台,为各国合作发展提供新动力”。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开辟了人类共同实现现代化的新路径。“一带一路”倡议为共建国家和地区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成为突破地理限制、跨越文化差异、促进融合发展的全球性、开放式的合作共赢平台,帮助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向高质量发展转变,需要大量熟悉沿线国家语言文化、了解国际规则、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复合型外语人才。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应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需求,深化外语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专业结构,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更多能够胜任“一带一路”建设任务的高素质外语人才。
为此,高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加强外语专业与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在保持传统外语专业优势的基础上,增设与国际经济、法律、政治等领域的交叉学科课程,培养学生跨学科知识体系和综合运用能力。如开设“国际商务英语”、“国际法与外语”等课程,使学生不仅掌握语言技能,还能深入了解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是深化校企合作,构建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应与企业、政府机构等密切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应用环境和社会实践机会。通过参与企业项目、政府外事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增强就业竞争力。同时,鼓励企业参与学校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确保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相匹配。
三是注重国际化视野的培养。在全球化背景下,具备国际视野已成为现代人才的重要标志之一。高校应积极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渠道,组织学生赴海外学习、实习,邀请国外专家来校讲学,举办国际学术会议等活动,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其跨文化交流能力。此外,还应加强对国际形势、国际关系等领域的研究,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发展趋势,培养其全球意识和责任感。
四是强化信息技术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化、数字化已成为外语教学的重要趋势。高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在线课程资源,开展远程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同时,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自主学习,培养其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五是重视人文素养的培育。外语不仅是沟通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因此,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他们了解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尊重多元文化,增进相互理解与友谊。通过举办文化节、读书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是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为确保外语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应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定期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同时,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提高其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为培养高素质外语人才提供坚实保障。
总之,新时代高校外语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培养急需的高素质外语人才的重要使命。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提高外语教育质量和水平,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