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范文 > 意识形态作祟?----鲁迅触动了谁的神经 >

意识形态作祟?----鲁迅触动了谁的神经

  过去一周,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对鲁迅作品篇目的调整,将原有的5篇文章减少至3篇,删去了《药》与《为了忘却的纪念》。这样的课程内容调整,实际上是非常正常的。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每年都会有一些增减变动,高中减少几篇,初中增加几篇,这些都是可能且合理的现象。教材的审定是一项高度专业的工作,它不仅关乎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和历史的叙述与传承,更需要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而不是通过简单的媒体报道或公众投票来决定。然而,令人玩味的是,近年来,媒体对于中学教材改革的关注度始终很高。特别是围绕鲁迅作品的“进”与“退”,争论不断。有人主张鲁迅的文章早就应该从语文课本中消失,有人则认为减少鲁迅作品是对传统文化的遗忘,还有不少人持中立态度,认为这并不重要。

  人们对鲁迅作品的敏感反应,实际上反映了深层次的价值观和立场差异。自鲁迅逝世后的70多年间,他的思想和作品一直被视为重要的精神财富,被不同的政治和社会力量所争夺。左翼群体倾向于将鲁迅视为革命的象征,强调其反叛和批判的精神;而右翼群体则更倾向于看到一个独立自由的鲁迅,强调其人文关怀和个人主义色彩。中间派由于缺乏明确的立场,往往在这两者之间摇摆不定,形成了一种既非纯粹左派也非纯粹右派的混合形象。例如,有人受左翼观点影响,将《药》中华小栓坟前树枝上的乌鸦解读为革命的象征;另一些人则受到右翼观点的影响,认为鲁迅喜欢用热水泡脚的习惯表明了他的某种个人趣味。这种情况下,中间派的观点往往显得杂乱无章,缺乏系统性。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反对鲁迅的声音在舆论场上占据了......


预览结束,免费获取全文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