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两个结合”光大中华文脉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文艺为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而奋斗的征途上,20xx年10月15日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是一座继往开来的丰碑。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是新时代文化建设和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纲领性文献,闪耀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真理光辉。十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坚强有力的指引下,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造活力尽情涌流,他们以信念、智慧、才华、激情和辛劳,通过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准确反映时代的脉动,深刻捕捉时代精神,雕刻出民族奋进的灵魂,铭记着时代前行的步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重大命题和科学论断,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开辟了新境界,也为中华文化注入了新生命。新时代文艺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从灿烂的文明和悠久的文脉中开掘资源、汲取营养,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实现面向未来的创造。这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碰撞出闪亮火花、辉映新的美学风尚的十年。电影《长安三万里》传递出沉淀在我们血脉中的诗的声音,在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中,一位现代故宫研究员与千年历史的对话,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技术在文艺创作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不仅极大地丰富了艺术表现手法,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例如,虚拟现实技术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古代名胜古迹,增强文化认同感;人工智能在音乐、绘画等领域的应用,使传统艺术形式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同时,互联网平台的普及,使得更多人能够便捷地接触到丰富的文化资源,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在此背景下,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不断推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精品力作,为人民群众提供了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担当。广大文艺工作者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创新,积极探索符合时代特点的表现形式,努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代社会生活。例如,京剧、昆曲等传统戏曲通过现代舞台技术的运用,吸引了年轻观众的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许多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得到了有效保护和传承。这些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也离不开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和不懈努力。
与此同时,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还积极投身于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通过举办各类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如“欢乐春节”、“中国文化年”等,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增进了各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和认识。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框架下,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更加密切,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文化力量。这些努力不仅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也为全球文化多样性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广大文艺工作者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即通过文艺创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引领社会风尚。为此,他们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创作出了一批批反映时代变迁、展现人民心声的优秀作品。例如,电视剧《山海情》以真实的故事为基础,讲述了西部地区扶贫攻坚的故事,展现了中国人民团结一心、攻坚克难的精神风貌;电影《我和我的祖国》通过七个故事,生动再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激发了观众的爱国情怀。这些作品不仅赢得了观众的喜爱,也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展望未来,广大文艺工作者将继续秉持“两个结合”的原则,坚定文化自信,勇于创新创造,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同时,他们还将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在这一过程中,广大文艺工作者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总之,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广大文艺工作者正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积极投身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之中,努力创作更多具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国际视野的优秀作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通过不断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理解,广大文艺工作者将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创作水平,为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