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生活技能,首先须重视劳动教育
近段时间,以“3分钟教你正确挑水果”“你不了解的生活小技巧”“教90后00后生活”等为题的视频走红网络。一些地方甚至推出了“公益烹饪课”“维修课”等线下生活技能课程,名额常常“秒光”。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进行的一项有1000名青年参与的调查显示,44.2%的受访青年觉得自已是生活“能手”,45.7%的受访青年坦言“勉强算是”,有92.9%的受访青年认为即使在互联网时代,仍有必要学会多种生活技能。生活中,不少青少年缺乏基本的生活技能。先不用说,像老一辈那样,能够踩缝纫机做衣服、修理自行车、组装收音机、接电线、换玻璃;即便是简单做一顿家常菜、整理收纳杂乱的房间都成了头疼事。网友纷纷感叹:小学生不会剥煮熟的鸡蛋,不会拿扫帚扫地;到了大学,有人还让家长定期到校洗衣服,请家政公司来宿舍搞卫生;工作后,“黑暗料理”“炸厨房”等成了年轻人的“成长之痛”。虽然社会分工不断细化,各类上门服务可以满足生活需求,但其背后反映出青年人缺乏自理能力的现实问题值得社会大众深思。尤其是,当下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居家办公、居家学习,生活技能的重要性越发重要。虽然花钱就能买到各种服务,但是给自己做一顿美味的晚餐,将冰冷的房间收拾出温馨的样子,这本身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技能的体现,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展现。
生活技能的缺失不仅影响个人的生活质量,也间接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青年人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其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因此,加强青少年的生活技能培训,不仅是家庭的责任,更是学校和社会的共同任务。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青少年的成长教育,特别是劳动教育的推进。20xx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这一政策的出台,为加强青少年劳动教育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持和方向指引。
劳动教育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如何洗衣做饭、打扫卫生,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具体的劳动实践,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和劳动精神。在劳动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体验到劳动的乐趣,认识到劳动的价值,从而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同时,劳动教育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在学校的劳动实践中,学生可以通过种植蔬菜、制作手工艺品等活动,不仅学会了具体的劳动技能,还在过程中锻炼了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家庭在青少年劳动教育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学校。家长应当树立正确的劳动观,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引导孩子从小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参与家务劳动,如做饭、打扫卫生、整理物品等,让孩子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劳动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家长还可以利用节假日带孩子参加社区组织的公益活动,如环保清洁、助老助残等,让孩子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学校作为劳动教育的主要阵地,应当积极探索多样化的劳动教育形式,丰富劳动教育的内容。除了传统的手工课、烹饪课外,学校还可以结合地域特色和学生兴趣,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例如,有的学校组织学生参观工厂、农场,让学生亲身体验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的过程,了解现代科技在劳动中的应用;有的学校开设创客空间,鼓励学生动手制作机器人、编程等,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探索精神。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实用的劳动技能,还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
社会也是劳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各界应当积极参与和支持青少年的劳动教育,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和机会。政府可以加大对劳动教育的支持力度,如设立专项基金,资助学校开展劳动教育项目;企业可以开放资源,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的机会;社区可以组织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吸引青少年参与。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格局,共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总之,生活技能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青少年的生活技能培训,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