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如何理解“英雄”恩格斯在马克思去世后的纪念讲话中,高度评价了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对于前者,他认为正如达尔文发现了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在唯物史观诞生之前,在社会历史问题上,唯心史观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即使对马克思唯物主义思想形成起过重大影响的费尔巴哈,也只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即在自然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一旦进入历史领域就重新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淖。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关于历史创造者问题上,则分别表现为群众史观与英雄史观。但是,决不能由此就认为肯定和崇尚英雄人物就是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更不能认为马克思主义坚持群众史观就是否定英雄人物的历史功绩。马克思主义对英雄的理解建立在对人民群众与英雄人物关系的辩证把握之上,与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的本质、历史的动力、历史的方向等问题浑然成为一个整体,充分体现了唯物史观的根本精神。“英雄”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出现时,一种是褒扬的色彩。集中出现于描写无产阶级同反动派的斗争中某些人群表现出的精神风貌,这一态度在《法兰西内战》中多有表现。比如:“公社战士的英雄气概向梯也尔表明,凭他自己的谋略和他所掌握的武装力量,巴黎的抵抗是无法击破的”。在另一处写道:“巴黎全体人民——男人、妇女和儿童——在凡尔赛军队开进城内以后,依然英勇地抵抗,这种英雄主义精神令人钦佩”。
马克思主义认为,英雄人物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他们往往是时代潮流的引领者,是人民群众利益的忠实代表。然而,英雄人物的作用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那样,“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英雄人物之所以能够成为英雄,是因为他们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拥护。因此,马克思主义不仅承认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而且强调英雄人物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推动。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英雄人物的出现和发展,是社会历史进程中的必然现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英雄模范。这些英雄模范,有的在科技创新的前沿不断突破,有的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默默奉献,还有的在抗击自然灾害的斗争中英勇无畏。他们的事迹,不仅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奋勇向前,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来看,英雄人物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英雄人物是人民群众中的杰出代表,他们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引领人民群众克服困难,推动社会进步;另一方面,英雄人物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滋养和支持。人民群众是英雄人物成长的沃土,是英雄人物力量的源泉。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英雄人物的作用将大打折扣。因此,马克思主义强调,英雄人物的伟大,不仅在于个人的英勇行为,更在于他们能够带领人民群众共同前进,实现共同的目标。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更要弘扬英雄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激发全社会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通过学习了英雄模范的先进事迹,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要建立健全英雄模范的表彰机制,营造尊重英雄、崇尚英雄的社会氛围,让英雄精神在新时代发扬光大。
总之,马克思主义对英雄的理解,既肯定了英雄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又强调了英雄人物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征程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培养和造就更多的英雄模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磅礴力量。这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坚持和发展,也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实践。通过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英雄观的认识,我们能够更好地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