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既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逻辑起点,又阐明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就要牢牢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改革的初衷、过程和结果更加符合人民的期望和需求,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
深刻认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的重大意义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社会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紧紧围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深化改革,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在收入分配、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方面推出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推动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仅是对党的性质宗旨的坚持和发展,也是对人民群众期盼的积极回应,更是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有力支撑。
具体而言,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改革的方向不偏、力度不减、效果不虚,真正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近年来,我国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从实施精准扶贫到打赢脱贫攻坚战,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到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每一项改革措施都旨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民生改善和社会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极大地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这些成就的取得,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和生命力,也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必须继续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精准施策、靶向发力,不断破解制约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福祉提升的体制机制障碍。例如,在收入分配领域,要进一步完善初次分配、再分配和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在教育领域,要深入推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优质均衡的教育机会;在医疗卫生领域,要加快构建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在住房保障领域,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保障体系,满足不同群体的多样化住房需求。
此外,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还需要我们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建立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发力的良好局面。同时,要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总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牢牢把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这一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推进各项改革举措落地见效,努力让人民群众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保障。
展望未来,我们坚信,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只要我们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就一定能够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挑战,不断开创全面深化改革新局面,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篇章。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锐意进取、奋发有为,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