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以问题为中心的“前沿意识”
“哲学”这个概念,在现实中有时候指它的“学说”形态,有时候指它的“学科”形态,也有时候指它的“实践”形态;说到“前沿”时,还涉及它的“历史形态”。那么,整个哲学学科现在是什么代表前沿呢?这恐怕要让哲学与人类的历史、与当今时代的问题结合起来,才能明确。不然就只有学说前沿,没有学科前沿。学科的前沿,主要应该是从哲学高度上观察思考人类社会实践的深层问题,也就是哲学经过20xx多年的发展,在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新的时代所要面对的新问题。我们生活在一个剧烈动荡变革的时代。旧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感情尚未退出,仍然在起作用,但已经脱离历史进步的主导趋势,落后于科技进步和实践的启示,这是实情。有时候看到网上争吵得很激烈、很胶着,不仅很难深入,而且还很伤人的时候,我就感到有点可惜。在那些很具体的、自己未必知根知底的事情上死磕,而且一定要究出个我对你错、你死我活。这种“两极对立、非此即彼”的争论,已经很久了,我们仍然走不出它的泥潭,我觉得是个悲剧。而走极端——不管是走向哪个极端——的思维方式,是旧的“丛林规则”以及“阶级斗争为纲”和“冷战”时代的思维方式。而在全球化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我们需要超越过去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超越那种心态,首先对分歧本身,它的产生背景、根源及其影响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应当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我们的思考和行动。这一思想深刻揭示了当代中国发展的内在逻辑,为我们提供了一套科学的方法论体系,帮助我们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正确的判断。例如,关于如何处理国际关系中的矛盾与冲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应以对话协商的方式解决分歧,通过合作共赢实现共同发展。这不仅是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更是对全球治理理念的重要贡献。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孤立地解决问题。因此,只有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挑战,才能实现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也对社会治理、经济发展乃至个人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哲学作为一门探讨人类存在意义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学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技术的进步为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手段,使得我们可以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世界;另一方面,技术带来的伦理道德问题、社会公平问题等,也需要哲学家们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思考。比如,随着智能机器人的普及,人们开始担心未来是否会失去工作岗位,甚至被机器人取代。这就涉及到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人与机器的关系究竟是什么?人如何在与机器共存的过程中保持自身的价值和尊严?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回到过去,也不能盲目地追求未来,而应该站在历史的高度,结合现实情况,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对当前的社会现象进行科学分析,提出具有前瞻性的解决方案。这就要求我们在哲学研究中不仅要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还要积极吸收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成果,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时,我们也应该鼓励和支持跨学科的研究,促进哲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总之,哲学的前沿不仅仅体现在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更在于它能否有效地回应时代的需求,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智慧和力量。在全球化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背景下,哲学工作者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文化自信,勇于担当作为,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同时,我们也要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为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