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范文 > 回应群众期待 建好人民城市 >

回应群众期待 建好人民城市

  回应群众期待建好人民城市

  近期,上海市浦东新区世纪公园破除围栏、拆墙透绿,实行24小时对公众开放。众多市民、游客纷至沓来,活跃身心、怡然自得。这正是:翠色满园关不住,城市新景扑面来。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这一城市发展重要理念,世纪公园实行免票入园、全天开放,拆墙透绿、与街区无障碍融合共享等举措,都是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生动写照和具体探索。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坚持为民导向、共建共享,是城市管理者矢志不渝、切实践行的重要遵循与原则,也是开展相关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城市规划与管理,就得立足实际、与时俱进,以问题为导向,维护、实现好群众的根本利益。民众有所呼、政策有所应。要回应群众期待,就要俯下身、沉下心,深入基层、贴近群众,了解民众所思、所想、所盼、所愿,才能针对现实问题有的放矢、精准施策。比如,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过程中,老年群体上下楼就是一件头疼事。于是,很多地区对老旧小区进行升级改造,加装电梯,便利老年人正常出行。又如,上海贯通开放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将滨江空间打造成为市民共享的“会客厅”,满足人民日常休闲、散步等需求。这些以人为本的举措,体现了一座城市的温度、彰显了社会治理的效能,实实在在地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推进人民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硬件设施的完善,更要在软件服务上下功夫。城市治理的精细化水平直接影响到市民的生活质量。近年来,各地纷纷推出智慧城市建设方案,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城市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例如,北京市通过建设“城市大脑”,实现了交通、环境、安全等多个领域的智能化管理,有效缓解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同时,借助移动互联网平台,政府部门能够更加便捷地与市民沟通互动,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快速响应市民诉求,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这种高效、透明、互动的城市管理模式,不仅提高了政府的服务效能,也增强了市民的参与感和归属感。

  在推进人民城市建设的同时,还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提高城市品质、增强城市吸引力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全国各地积极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号召,大力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取得了显著成效。以杭州市为例,该市通过实施“五水共治”工程,全面改善水环境质量;通过推进“美丽杭州”建设,大幅提升城市绿化覆盖率,使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如今,西湖岸边、钱塘江畔,绿树成荫、花团锦簇,成为了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生态环境的持续向好,不仅提升了市民的生活品质,也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此外,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也是人民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城市不仅是经济活动的中心,更是文化的聚集地。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的城市,能够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和优质资源,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近年来,各地在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广州市加大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力度,恢复了一批具有岭南特色的传统街区;苏州市则通过举办各类文化节庆活动,弘扬吴越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品位。这些举措不仅丰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为城市增添了更多的人文气息。

  人民城市的建设,离不开每一位市民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只有当每一个人都能从自身做起,共同维护城市环境、遵守社会秩序、传播正能量时,这座城市才能真正成为和谐美好的家园。为此,各级政府应当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倡导文明风尚,引导广大市民树立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到城市建设和发展中来。同时,也要不断完善各项政策措施,为市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让市民在共建共享中感受到更多的幸福和满足。例如,深圳市通过实施“市民素质提升计划”,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活动,帮助市民掌握更多实用技能,提高综合素质;通过建设“志愿者之城”,鼓励市民参与志愿服务,传递爱心和温暖。这些措施既促进了市民个人成长,也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总之,人民城市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市场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创新体制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努力把我们的城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文化繁荣的美好家园,让全体市民共享城市发展成果,共创美好未来。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写相关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