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人才办、市科学技术局经验材料:创新“三模式”,助推产学研深度融合
近年来,市聚焦新型功能材料、大数据、现代能源、生态食品饮品药品、林业、文化旅游六大生态产业,大力推动高校和企业深度合作,创新实施“送才入企”“项目带才”“合作共引”三模式,为加快推进科研人才、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探索了新路径。
一、创新“送才入企”模式
出台《赋予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实现高质量发展有关支持措施》,赋能科研人员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科研经费支配权,充分保障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的收益分配及在岗离岗创业权,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推动科研人员创办企业。推动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的科研人才携带科研成果创办企业,让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从“产品”变为“商品”。x学院x博士运用“砷化锌电子信息材料关键技术”创办了大龙京恒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公司产值超过4000万元,成为国内新型功能材料中半导体行业用砷化锌电子产品最大生产商。支持科研人员入股企业。支持一批拥有关键技术的科研人才以技术入股、技术开发、技术转让等方式与企业合作。如科研人员余顺波以技术入股、技术开发在石阡县入股成立x油研茶油科技有限公司,不仅提升了企业的技术水平,还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实现了科研成果的高效转化。
二、创新“项目带才”模式
为了更好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我市积极探索“项目带才”模式,通过项目合作吸引和培养高层次人才。一是设立专项基金,支持重点项目研发。市政府设立了科技创新专项基金,重点支持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市场潜力的项目,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申报。例如,20xx年,市科技局与某大学合作,共同启动了“智能农业装备研发”项目,该项目不仅获得了专项资金支持,还吸引了多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参与,形成了强大的科研团队。二是建立项目导师制度,提升科研水平。针对重点项目,我市建立了项目导师制度,聘请行业内的权威专家担任项目导师,指导项目团队进行科研攻关。例如,在“新能源汽车电池材料研究”项目中,项目组邀请了中国科学院某院士作为项目导师,定期开展技术交流和指导,有效提升了项目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三是强化项目管理,确保科研成果落地。为确保科研项目顺利推进并取得实效,我市建立了严格的项目管理制度,从项目立项、中期检查到结题验收,实行全过程管理。同时,加强对科研成果的跟踪服务,确保科研成果能够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创新“合作共引”模式
为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我市积极探索“合作共引”模式,通过共建平台、共享资源、共育人才等方式,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一是共建创新平台,提升协同创新能力。我市鼓励和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各类创新平台,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例如,20xx年,市科技局与某高校、某企业三方合作,共建了“新型功能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该中心成立以来,已成功研发出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材料产品,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二是共享科研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解决科研资源分散、利用效率低的问题,我市积极推动科研资源共享机制建设,通过建立科研资源共享平台,实现科研设备、数据信息等资源的开放共享。例如,20xx年,市科技局牵头成立了“市科研资源共享联盟”,成员单位包括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通过该平台,各单位可以便捷地获取所需科研资源,有效提高了科研资源的利用效率。三是共育高端人才,满足产业发展需求。为解决企业高端人才短缺问题,我市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通过订单式培养、联合培养等方式,为企业量身定制所需人才。例如,20xx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与某职业技术学院、某企业签订了“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开设了“智能制造技术”专业方向,首批毕业生就业率达到了98%,深受企业欢迎。
四、强化政策支持,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为保障“三模式”的顺利实施,我市不断强化政策支持,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一是完善政策体系,提供制度保障。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关于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一系列文件,从人才引进、培养、评价、激励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设计,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二是加大资金投入,提供财力支持。市政府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科技创新和人才发展,特别是对重点科研项目、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给予重点扶持,有效缓解了企业和科研机构的资金压力。三是优化服务体系,提供全方位服务。为解决企业和科研机构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我市建立了“一站式”服务平台,提供政策咨询、项目申报、技术对接等全方位服务,帮助企业快速成长。四是营造浓厚氛围,激发创新活力。通过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科技成果展览等活动,广泛宣传创新创业典型事迹,营造尊重知识、崇尚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造热情。
五、总结经验,展望未来
通过创新实施“送才入企”“项目带才”“合作共引”三模式,我市在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促进了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还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努力打造更加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为建设创新型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