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标识性概念深化新的生产力理论研究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及经济关系的学科,经济学知识体系主要包括经济学的核心范畴及其之间的逻辑关系所组成的理论分析体系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论体系。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自然也成为经济学的一个核心范畴,生产力理论对于经济学知识体系的建构发挥着重要作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生产力问题进行了深刻阐述,形成了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思想,这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当前,我国正在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推动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新质生产力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理论上对新质生产力进行总结、概括,有助于深化新的生产力理论研究,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新质生产力是在我国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从新发展阶段看,在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党带领人民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不仅是对传统生产力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更是对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科学把握。新质生产力强调的是创新驱动、绿色低碳、共享发展等新理念,这与传统意义上的生产力有着本质的区别。传统生产力更多关注物质生产领域的效率提升和技术进步,而新质生产力则更加注重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包括技术、管理、制度等多个方面的创新。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生产方式的变革上,更体现在发展理念的更新上。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和实践路径。
从新发展理念的角度来看,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是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等多方面的创新,可以有效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通过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产业协调发展等,可以实现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和可持续性。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通过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推广,可以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开放是国家进步的前提,通过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可以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国际竞争力。共享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通过公平合理的分配机制,可以确保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的战略选择。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我国提出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一方面,通过提升国内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竞争力,可以增强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拓展国际市场,可以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良性互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仅能够提升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还能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在具体实践中,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支持。首先,要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结合,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其次,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破除制约创新发展的障碍,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再次,要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队伍。最后,要强化政策支持,完善法律法规,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为我国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和发展,不仅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都面临着经济增长放缓、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等问题,如何通过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来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共同面临的挑战。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和实践,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可以将新质生产力的理念和经验传播到更多国家和地区,促进全球经济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总之,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和发展,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它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也为我国乃至全球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路径。面对未来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我们要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地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