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强化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在新质生产力形成过程中,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取决于教育、科技和人才的支撑,而人才是关键性支撑,因为在生产力的要素中,人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围绕人才强国战略要求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必须高度重视培育创新型新质人才,强化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支撑。
以人才强国战略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支撑
从理论上来说,人才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关键,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人才竞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培育新质人才,新质人才不同于以简单重复性体力劳动为主的普通型人才,而是“需要通过持续成长心态与高意识学习特质,具备较强的人机协同能力、人文精神与科技合伦行动力,通过开拓精神与跨边界学习能力,彰显创想能力与实践智慧,进而建立人类共同体思维与跨文化合作能力”[1]。从实践上来看,人才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关键力量,是驱动我国创新发展的新动能。形成新质生产力必须培育一大批大家大师和国际一流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在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深刻认识和把握人才资源的重要作用。首先,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加强顶层设计,健全人才工作体系。其次,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构建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再次,要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最后,要加强国际人才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全球人才资源配置,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来华创新创业,提升我国在全球人才竞争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以高质量教育体系培养新质生产力所需人才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源头活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这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要实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必须有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作为支撑。为此,我们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确保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一是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要加大对农村、边远、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缩小区域、城乡、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二是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要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育方式,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推进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多方面的改革。三是要加强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满足多样化的人才需求。要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对接产业需求,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同时,要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支持在职人员通过各种途径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四是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借鉴吸收国际先进经验。要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科技创新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为我们指明了科技创新的方向和路径。要实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
一是要加强基础研究,夯实科技创新的基础。要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鼓励自由探索,引导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力争在一些重要领域取得原创性突破。二是要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要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三是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优化创新生态。要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四是要深化国际科技合作,拓展全球视野。要坚持开放创新,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加强与世界各国在科技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开放是国家进步的前提,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这为我们指明了对外开放的新方向和新任务。要实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必须进一步扩大开放,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一是要优化对外开放布局,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新格局。二是要深化多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拓展国际合作空间。要积极参与多边贸易体制建设,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区域合作机制落地生效,深化与主要经济体的经贸关系。三是要提升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吸引更多优质外资企业来华投资。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增强对外资企业的吸引力和服务能力。四是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深化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走深走实,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总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科技和人才的有力支撑。我们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人才工作的部署要求,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