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行动纲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必将有力地促进城乡差别的缩小和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但也指出脱贫攻坚任务艰巨,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清醒的认识巩固脱贫成果的重要性。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县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历次检查考核在全市稳居第一方阵。各级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群众对脱贫充满信心,基础设施极大改善,乡村面貌变化巨大,政策兑现日益规范,民生扶贫群众受益,党建工作规范有序,党员作用发挥明显,扶贫政策深入人心,年轻干部得到锤炼,党群干群关系密切,为民服务意识增强。
一、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存在的主要困难
(一)思想观念落后。少数贫困户把脱贫和发展希望寄托在帮扶上,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自力更生的内生动力;贫困村陈规陋习影响深远,婚丧嫁娶红白理事铺张浪费、吃喝之风盛行,风俗导致返贫。这种现象不仅阻碍了脱贫攻坚的步伐,也影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为此,必须加强宣传教育,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发展观,激发其内在的动力和创造力,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
(二)产业发展薄弱。缺乏支柱产业,我县确定的八大支柱产业,在贫困村难以形成规模。如食用菌等产业受政策、资源规模小,经营主体的组织化、产业化程度低,抗风险能力弱。为解决这一问题,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村产业开发,同时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和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生产技能,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增强农村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基础设施落后。虽然按照“两不愁,三保障”的标准,实现了整村出列,但个别村的自然条件差,历史欠账多,交通设施、饮水安全、通讯效果、环境卫生等问题没有完全得到解决,落后的基础设施不仅影响脱贫攻坚,也增加了乡村振兴的难度。针对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四)收入不够稳定。贫困户普遍文化程度低,自我发展能力弱,且没有专业特长和技能培训,村级集体经济落后无力,外出务工多数从事体力劳动,加之农业产业化程度低,靠天吃饭,因灾、因病、因事故容易返贫,也给乡村振兴带来了新的挑战。为此,应当注重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支持返乡创业等方式,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强其抵御风险的能力,同时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现农民收入来源多元化,确保农民持续增收。
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措施
(一)深化思想教育,激发内生动力。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水平和服务“三农”的能力。通过举办培训班、开展主题实践活动等形式,加强对农民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转变观念,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增强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广泛宣传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激励更多的人投身到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来。
(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坚持市场导向,因地制宜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支持力度,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延长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增强农业竞争力。
(三)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继续加大财政投入,优先支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解决水电路网等瓶颈制约。加快推进农村改厕、垃圾污水处理、村容村貌整治等重点工作,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体系,让农民享受到更加便捷优质的服务。同时,注重生态保护与修复,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四)强化社会保障,巩固脱贫成果。建立健全防止返贫监测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确保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体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加大对残疾人、孤寡老人等特殊群体的关爱力度,切实保障其基本生活。支持和引导社会组织、志愿者积极参与扶贫济困活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的良好局面。
总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紧紧围绕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紧密结合本地实际,不断创新思路方法,扎实有效推进各项工作,努力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