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作“图”绘就乡村振兴“斑斓画卷”
《求是》杂志第11期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了新质生产力的特征、基本内涵、核心标志、特点、关键、本质等基本问题。作为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以创新为引领,绘就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斑斓画卷”。
新质生产力要“起笔”于“产业赋能”,在致富增收中绘就“稻粱丰硕,猪肥鸡壮”的富足图。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主导,党员干部务必要学好、用好、发展好新质生产力,创新方式方法、不断开拓思路、开创工作新局面。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要认真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把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作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统筹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区创建,积极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创新乡村治理模式。尤其是要切实抓好农村产业发展,推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要选准主导产业,遵循“因地制宜”与“市场需求”原则,引导、推动发展适合本地种植、市场销售较好的优质品种,实现增产增收,进一步做大做强产业“龙头”,以群众的致富增收绘就一幅老百姓“稻粱丰硕,猪肥鸡壮”的富足图。
新质生产力要“运笔”于“人才驻基”,在科技创新中绘就“少长咸集,群贤毕至”的人才图。人才兴则乡村兴,基础坚实才能枝繁叶茂。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支撑,而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更是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各级党组织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人才培养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来抓,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平台搭建等多种措施,吸引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一方面,要加强本土人才的培养,依托职业院校、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机构,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民的科技素质和就业能力;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外部人才,特别是农业科技专家、企业管理者、文化创意人才等,通过设立“人才驿站”、“专家工作站”等形式,为乡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同时,要注重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鼓励和支持他们在实践中探索新技术、新模式,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真正实现“少长咸集,群贤毕至”的人才集聚效应。
新质生产力要“落墨”于“生态优先”,在绿色发展中共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图。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也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因此,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将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全过程。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休闲农业等新型业态,促进农业与旅游、文化、健康等产业深度融合,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要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垃圾污水处理等重点工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民生活品质。通过这些举措,不仅能够有效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还能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共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美丽生态图。
新质生产力要“点睛”于“文化铸魂”,在文化繁荣中描绘“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文化图。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要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将其作为提升乡村软实力的重要手段。要加强对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如传统节日、民间艺术、民俗风情等,通过举办文化节、展览、演出等活动,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倡导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营造和谐稳定的乡村社会氛围。此外,还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数字乡村,推动文化资源数字化、网络化传播,让更多的农民享受到丰富多彩的文化服务。通过这些努力,使乡村成为充满文化气息、富有精神魅力的美好家园,描绘出“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文化图。
综上所述,新质生产力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所在。作为广大党员干部,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牢把握新质生产力的本质特征和核心要求,以创新为引领,以产业赋能、人才驻基、生态优先、文化铸魂为路径,绘就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斑斓画卷”。这不仅是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的使命担当,也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选择。让我们携手并肩,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有力的举措,共同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篇章,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