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国家全面推行计划生育以来,我市广大群众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号召,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独生子女伤残或死亡家庭(即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是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形成的特殊群体,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群体。大部分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害怕刺激,害怕孤独,害怕孤身一人或生病时无人看护,害怕将来无人送终,害怕没有尊严地死去或去世多日无人知晓。而随着时间的移,养老问题逐渐成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关心、关爱、帮助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解决养老问题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我市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基本情况
截至201x年10月底,我市55周岁以上计划生育特殊对象XX名,其中失独人员XX名,由于疾病和意外事故,这个群体每年以10%-15%的速度增长。自20xx年以来,全国部分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成员多次组织群体性的上访。近年来,我市也发生多起部分县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人员集中上访的事件,主要诉求就是解决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的养老问题。如何有效地对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实施扶助已成为全国性的难点、焦点问题,已成为各级政府高度关注的民生问题。我市作为全省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地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群众人数较多,帮扶的压力更大,工作任务繁重而艰巨。
二、当前计生特殊家庭群众面临的困难
一是精神慰藉问题。独生子女伤残特别是意外死亡后,给家庭带来巨大的伤痛。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无论经济条件好的或者差的,心理健康问题都已经成为共性问题。有的长期陷于自卑孤独中不能自拔;有的患上焦虑症、抑郁症、神经衰弱等心理疾病;更有甚者埋怨国家政策,为一点小事纠缠组织,心结难解。二是大病医疗救助问题。由于年龄原因,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群众发生疾病或意外事故的情况不断增多,特别是一些年老体弱和经济困难的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群众罹患癌症等大病绝症后,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尤为突出。高额的医疗费用往往使这些家庭陷入困境,甚至导致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发生。此外,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医保报销比例低等问题也加剧了这一群体的医疗负担。
三、我市在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帮扶工作中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各级各部门深入贯彻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扶助关怀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探索建立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扶助关怀长效机制,努力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策保障逐步完善。我市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扶助关怀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建立完善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扶助关怀机制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明确了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扶助关怀的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和工作要求。通过建立健全计划生育特殊家庭信息档案,实行动态管理,确保各项扶助政策精准落地。同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高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扶助金标准,扩大扶助范围,增强扶助效果。
(二)服务网络初步形成。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社区服务中心、养老服务机构等平台,构建了覆盖城乡的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服务网络。定期开展健康检查、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等活动,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特别是在精神慰藉方面,通过组织志愿者定期走访慰问、举办各类文体活动等形式,帮助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成员缓解心理压力,重建生活信心。
(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的作用,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扶助关怀工作。如成立计划生育特殊家庭互助协会,搭建交流平台,促进相互支持;鼓励爱心企业和人士捐赠物资、资金,设立专项基金,用于解决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的实际困难;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提供个性化、定制化服务。
尽管我市在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帮扶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政策落实不到位。部分县区在执行上级政策时打折扣、搞变通,导致扶助资金发放不及时、标准不统一,影响了政策效果。二是服务能力有待提升。现有服务资源与计划生育特殊家庭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在心理慰藉、大病医疗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匮乏,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三是社会参与度不高。虽然社会各界对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的关注度有所提高,但实际参与程度仍然有限,缺乏长效稳定的帮扶机制。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及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强化政策落实,确保扶助到位。严格落实国家和省有关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扶助关怀的各项政策规定,加强对县区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扶助资金按时足额发放。适时调整扶助标准,适当扩大扶助范围,让更多的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受益。同时,简化申请程序,优化服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切实减轻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的负担。
(二)整合资源力量,提升服务水平。整合卫生、民政、教育等部门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扶助关怀工作。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提高服务队伍素质,满足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多样化的需求。探索建立跨区域合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加大对基层服务设施的投入,改善服务条件,提高服务效能。
(三)拓宽参与渠道,凝聚社会共识。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关爱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的良好氛围,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完善激励机制,表彰奖励表现突出的社会组织和个人,激发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搭建供需对接平台,畅通沟通渠道,促进供需双方有效对接。加强宣传引导,普及科学知识,消除偏见误解,增进理解信任。
总之,做好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扶助关怀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有效的举措,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为建设和谐幸福的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