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坤万里眼 时序百年心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是王昌龄的《出塞》,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而最为精妙的,莫过于开篇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巧妙运用秦、汉、关、月四个字进行交错“互文见义”,通过秦时、汉时的时间跨度,勾勒出一幅关山月的壮丽图景,渲染出一种离别伤感的苍凉氛围。眼前这轮明月,曾照耀过秦汉的辉煌;眼前的边关,见证了秦汉战事的绵延不绝。这一开篇便赋予了全诗一种独特的意境和穿越时空的历史厚重感。
“时”是一个会意兼形声字,是“時”的简体字。在甲骨文、金文、石鼓文以及《说文解字》古文中,“时”字均写作“旹”,其上部为“止”,象征行进,下部为“日”,代表太阳的运行。古代人们依据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或其在地上投影的变化来计算时间。繁体的“時”字出现较晚,在睡虎地秦简中以小篆形式出现,其中“止”已演变为“寺”,由“日”“土”“寸”三部分组成。《说文解字》对此解释为:“時,四时也,从日寺声。”段玉裁进一步注释:“(时)本为春夏秋冬之称,后引申为凡岁月日刻之用”,将太阳的运行描述得更为细腻:太阳的影子是一寸一寸地在土地上移动,以此来测量时间和季节。因此,“时”不仅表示每日时间的流逝,也涵盖了每年四季的更迭。“时”与“天”结合,形成“天时”,强调顺应自然规律,观察时势,顺势而为。《尚书·舜典》中有言:“食哉唯时”,意指解决百姓生计问题的关键在于把握时机。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更要深刻领会和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牢把......
预览结束,免费获取全文或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