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食物观,管“饱”更管“好”
曾经,人们只顾“吃得饱”,一碗米饭配点儿咸菜就是一顿;如今,“健康”早已是必须,一小碗饭搭配荤素菜肴,讲究大了。在追求健康生活的过程中,饮食健康和膳食营养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我们的身体就像一幢房子,饮食是这座房子的基石,膳食营养则是基石中的核心,直接关系身体的健康状况。当下,人民群众对食品的需求更加多元,食品安全也从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向营养、健康拓展。吃得更放心、更营养、更安全,成为大家的新诉求。
食品品质影响百姓健康和生活幸福指数。食物是每人每天都离不开的生活必需品,是人从事其他一切活动的能量基础。世界卫生组织曾将“健康”界定为“完全的身体、心理和社会福祉状态”,而食品健康恰恰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福祉紧密相关。食品的安全、营养是人们健康生活的前提。大量研究表明,不同人群的饮食方式与心血管病、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率存在关联;内分泌疾病、恶性肿瘤等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比例,与动物源食品、油脂类消费量呈显著正相关。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中国人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是膳食不合理。发表于《柳叶刀》杂志的研究就曾谈到,高盐或高钠摄入在我国心血管疾病和其他慢性疾病致病原因中排在第一位。所以,提倡科学合理的膳食结构,不仅能够提高国民健康水平,还能减少医疗资源的消耗,提升社会整体的幸福感。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的饮食习惯发生了显著变化。从过去的“吃饱”到现在的“吃好”,这不仅仅是量的变化,更是质的飞跃。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工作,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自20xx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国民营养计划(20xx-20xx年)》、《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xx版)》等,旨在通过科学指导和政策支持,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饮食观念,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对于改善国民营养状况、预防慢性疾病、促进全民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尽管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部分地区的居民膳食纤维摄入不足,而脂肪和糖分摄入过多;一些儿童青少年因挑食偏食导致营养不良;老年人群体则面临着营养过剩和营养缺乏并存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个人的健康,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进一步优化居民膳食结构,提高全民营养健康水平,仍然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
为此,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加强科普宣传,普及营养知识。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广泛开展营养健康教育,让科学的饮食理念深入人心。特别是要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职业特点的人群,提供个性化的营养指导服务,帮助他们掌握合理膳食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同时,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发布权威、实用的营养信息,引导公众关注自身饮食健康,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是强化政策引导,营造健康环境。政府部门应加大对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同时,鼓励和支持食品生产企业研发生产更多符合营养标准的健康食品,推动食品产业转型升级。此外,还要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价格杠杆、税收优惠等方式,引导消费者选择健康食品,逐步形成以健康为导向的消费模式。
三是加大科研投入,提升技术水平。科学研究是推动营养健康事业发展的关键支撑。国家应增加对营养科学研究的投入,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联合开展关键技术攻关,突破一批制约营养健康产业发展瓶颈的核心技术。在此基础上,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推广一批先进适用的技术和产品,提高营养健康服务水平。
四是构建协同机制,形成工作合力。营养健康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部门和领域。各级政府要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健全跨部门协作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同时,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社会组织和媒体的作用,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努力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全民共享的良好局面。
五是推进国际交流,借鉴先进经验。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在营养健康领域的交流合作日益密切。我们应积极参加国际组织的相关活动,与世界各国分享营养健康领域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同时也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在营养健康方面的先进理念和技术,不断提升我国营养健康工作的国际化水平。
总之,推进大食物观,实现“管饱”更要“管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工作的决策部署,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让人民群众吃得更放心、更营养、更安全,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