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玉河:流淌千年的历史文脉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20xx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玉河,察看玉河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工作展览和河堤遗址,提出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历史上漕运和运河文明的珍贵遗存玉河是通惠河的一段河道,是历史上漕运和运河文明的珍贵遗存,已有700多年的历史。玉河曾经是京城的一道亮丽风景,“金沟河上始通流,海子桥边系客舟。此去江南春水涨,拍天波浪泛轻鸥”,元代著名诗人杨载曾如此描写玉河场景。玉河是元大都经济功能的“生命线”。北京历史上的漕运可追溯到一千一百余年前的金朝。蒙古骑兵攻占金都后,郭守敬上言元世祖忽必烈应导西山之泉,用高梁河水系供都城。元迁都至北京时,以什刹海东岸为中轴线修建元大都。为解决元大都的供水和交通运输问题,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郭守敬再次上言忽必烈应开凿河道。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开始开凿玉河,至元三十年(1293年)修建完毕。玉河汇集元大都西北诸泉(昌平白浮泉、海淀双塔寺泉等)之水,通过高梁河注入大都城内,不仅解决了城市供水问题,还成为连接南北的重要水上交通线路,极大地促进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进入明清两代,随着城市格局的变化,玉河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功能,部分河段被填埋成为街道。然而,玉河作为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并未因此而减损。近年来,在北京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玉河的保护与恢复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xx年,玉河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正式对外开放,重现了昔日玉河的风采。保护区内不仅保留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建筑遗存,还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复原了玉河的历史景观,使游客能够直观感受到这条古老河流的魅力。
玉河的保护与恢复不仅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尊重,更是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践行。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北京市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协调统一。玉河的治理过程中,充分考虑了生态修复与文化传承的结合,通过实施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措施,如河道清淤、水质净化、植被恢复等,有效改善了玉河及周边环境质量,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同时,玉河沿岸的公共空间得到了充分利用,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进一步增强了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和幸福感。
在新时代背景下,玉河的保护与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在保持原有风貌的基础上,赋予玉河更多时代内涵,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社会,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北京市积极探索创新模式,将玉河打造成集历史文化展示、休闲旅游、创意产业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街区。一方面,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玉河文化节、传统手工艺展示等,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并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来;另一方面,鼓励和支持文化创意企业入驻,形成以玉河为核心的文化产业集聚区,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为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贡献力量。
总之,玉河作为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保护与发展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北京市将继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利用的原则,不断提升玉河的文化影响力和社会效益,努力将其打造成为展示中国形象、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既要注重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让玉河这条流淌千年的历史文脉继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