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助推集体经济走上“快车道”
坚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联动发力、精准施策、盘活资源,以党建引领助推村级集体经济换挡提速,走上“快车道”。联动发力,从“单向抓”向“协同抓”转变。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书记工程”,建立健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督查考核机制,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情况纳入乡镇党委综合考评及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31名县级领导定点联系村集体经济薄弱村、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村、乡村振兴重点村31个,分级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完善组织、财政、农业农村等部门分工协作机制。86个村“两委”班子领办或主导成立联合社76家、村级社155家,创评国家级示范社5家、省市级示范社146家,立足产业优势用足用活资源,搭起村集体与群众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合体,为村级发展注入新动能。
精准施策,从“有没有”向“优不优”转变。实施村级集体经济“提质倍增”计划,指导制定“一村一策”增收计划,将村级集体经济纳入县域经济发展布局,积极推行“跨村联建”“村企共建”等模式,不断强化政策支持,保障资金优先投入,先后下拨各类资金5172万元,在镇塔院村、东坝镇小河口村、鼎新镇芨芨村等12个村实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项目,发挥以点带面、示范带动作用。截至目前,全县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380.97万元,其中,71个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占82.56%,60个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初步形成了多元化、可持续的发展格局。
盘活资源,从“闲置资源”向“发展资本”转变。在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注重挖掘和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将闲置的土地、房屋、设施等转化为发展资本。例如,某村通过流转土地,引进现代农业项目,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增加了村民的就业机会;另一村则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打造特色民宿,吸引大量游客前来体验乡村生活。这些举措不仅激活了村级集体经济,也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同时,鼓励和支持村集体和农户通过土地入股、劳务合作等方式参与项目建设,形成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此外,还积极探索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明确集体资产所有权、经营权和收益分配权,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让广大农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
创新驱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面对农业现代化的新要求,各地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农业发展模式。一方面,加大科技投入,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另一方面,加强品牌建设,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如某地通过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成功培育出高品质的有机蔬菜,产品远销国内外市场,有效提升了村级集体经济的经济效益。同时,借助互联网平台,开展电子商务培训,帮助农民拓宽销售渠道,实现线上线下的融合发展。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村级集体经济逐步摆脱了传统的单一发展模式,向着多元化、高附加值的方向迈进。
人才支撑,从“缺人才”向“聚人才”转变。人才是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为此,各地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通过多种途径解决人才短缺问题。一是加大对本土人才的培养力度,定期组织村干部和致富带头人参加各类培训,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二是积极引进外部人才,吸引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等优秀青年返乡创业,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三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表现突出的人才给予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奖励,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活力。通过上述措施,逐步构建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人才队伍,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文化赋能,从“物质富裕”向“精神富足”转变。在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各地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一是深入学习贯彻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其融入到日常工作中,不断提升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二是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村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三是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通过文化赋能,不仅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也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有力的举措,推动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