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当代化叙事智慧
当前,以优秀传统文化或艺术为主题的文化类视听节目,在青年受众群体中受到追捧与热议。若我们对近年来走红的一批文化类节目进行深入分析,可较为清晰地从中打捞起优秀传统文化视听建构的五点具体方法,其共同构成推动传统文化实现当代化叙事转换的总体逻辑。第一,当代化提炼。如《一馔千年》《国乐大典》等节目,创作者从传统文化中提炼最精彩、最适合转换、最易于为受众所接受的元素,同现代生活相桥接,并大胆与流行亚文化元素融合混搭,从而巧妙融入当下的时代语境。第二,奇观化视听。依托前沿数字技术与新兴美学理念,文化类视听节目通过情景剧、舞蹈等多元方式塑造奇观化的视听景观,进一步拓展传统文化的具象化表达,让受众面对传统文化获得非同一般的视听快感和审美体验。第三,网感化表达。让厚重的传统文化类题材实现柔性表达,是文化类节目叙事的现实选择。创作者积极尝试征用网络流行语与吸纳年轻化叙事主体,以个性化、潮流化的话语表达,拉近与青年受众、当代受众间的距离。第四,情感化。以《典籍里的中国》播出期间推出的短视频《这一拜,很多人都看哭了》为例,节目团队通过视听要素的调用组合以及叙事方式的创新,将节目中表演嘉宾与历史人物的隔空对话,转化为触动人心的情感共鸣,使观众在短时间内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冲击,从而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第五,互动化参与。在新媒体环境下,观众已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成为内容创作与传播的重要参与者。文化类节目通过设置互动环节,如在线投票、话题讨论、线下活动等,激发观众的参与热情,增强其对节目的粘性和忠诚度。例如,《国家宝藏》中的“国宝守护人”环节,不仅邀请明星嘉宾担任国宝守护人,还鼓励普通观众分享自己与国宝的故事,形成了一种全民参与的文化现象。这种互动化参与模式,不仅丰富了节目的内容层次,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动力。
上述五点方法,构成了传统文化实现当代化叙事转换的总体逻辑。这些方法的应用,不仅提升了文化类节目的观赏性和吸引力,更重要的是,它们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青年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多次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xx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阐释,推动其在现代社会的广泛传播和应用。在此背景下,文化类节目的蓬勃发展,无疑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一条可行路径。
然而,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当代化叙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持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内容的深度挖掘与创新表达。传统文化的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如何在有限的节目时长内,精准提炼出最具代表性和感染力的文化元素,是创作者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同时,随着观众审美水平的提高,单纯的内容展示已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创新的表达形式和手段显得尤为重要。例如,《中国诗词大会》不仅通过比赛的形式展示了诗词的魅力,还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为观众带来了沉浸式的观看体验,极大地提升了节目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其次,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与精准化。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渠道日益多样化,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已成为趋势。文化类节目应充分利用各类传播平台,如电视、网络、社交媒体等,实现多屏联动、全网覆盖。同时,针对不同受众群体的特点,采取差异化的传播策略,提高传播的精准度和有效性。例如,《经典咏流传》通过与音乐平台合作,推出节目专属歌单,不仅吸引了大量年轻听众的关注,还促进了传统文化与现代音乐的跨界融合。
再次,国际视野的拓展与文化交流的深化。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文化类节目应积极寻求国际合作,通过互办文化节、文化交流活动等形式,增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互鉴。同时,借助国际传播平台,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例如,《国家宝藏》不仅在国内取得了巨大成功,还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海外多个平台播出,受到了国际观众的广泛好评。
最后,社会共识的凝聚与价值引领的强化。文化类节目不仅是娱乐产品,更承担着传播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责任。在节目制作过程中,应注重挖掘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道德观念、人文精神和社会价值,引导观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例如,《朗读者》通过讲述普通人的故事,传递了爱、梦想、奋斗等积极向上的主题,激发了观众的情感共鸣,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总之,传统文化的当代化叙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媒体、企业、公众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只有不断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与理解,不断创新表达方式和传播手段,才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们应继续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积极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深度融合,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喜爱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书写新时代的文化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