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减负不能止于一事一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政策执行的“最后一公里”。基层减负效果如何,关乎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关乎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落地落实。要扼住形式主义这股歪风邪气,进一步明晰权责、转变作风、树立实绩导向,让基层减负落到实处。权责不清、边界不明,是导致基层负担重,出现“小马拉大车”窘境的重要原因。为基层减负就要明确权责,不能什么事都压给基层,要把职责事项搞清楚。各地要加快构建边界清晰、分工合理、权责一致、运行高效的基层工作体系,确保人按职责干、事按制度办,以清晰的权责体系为基层减负。同时,强化属地管理责任,防止以层层压实之名行推卸责任之实,严禁向基层“甩锅”“加压”,避免基层“责任超载”。
实际工作中,有的地方红头文件少了,微信群打卡通知却“满天飞”;有的工作刚布置,转头就督查检查,导致基层应接不暇、疲于应对;有的基层干部吐槽,被微信工作群“绑架”,在群里随时可能“被@”。为基层减负须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摆脱“不开会就是不重视,不发文就是不作为”的偏颇认知,少开会、开短会、开解决问题的会,少发文、发短文、发管用的文,想尽办法为基层干部减负,让基层干部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乡村振兴等重要工作上。
为基层减负,还需要从制度层面入手,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长期以来,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基层工作的考核过于依赖量化指标,忽视了工作质量和实际效果,导致基层干部为了完成指标而疲于奔命,甚至出现了“数字脱贫”“材料脱贫”等现象。为此,必须优化考核评价体系,注重过程与结果并重,既看数据也看实效,既看显绩也看潜绩,真正把考核指挥棒用好用活。同时,要减少不必要的检查评比活动,避免频繁的迎检准备耗费基层大量时间和精力。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引导基层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心思和精力放在解决实际问题、推动事业发展上。
此外,加强信息化建设也是减轻基层负担的有效途径之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政务、大数据等现代化手段为提高工作效率提供了新的可能。各级政府应当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简化办事流程,提高服务效率。比如,可以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平台,实现信息一次采集、多方共享,避免基层重复录入数据;可以通过线上办公系统,减少纸质文件流转,提高公文处理速度;还可以通过智能分析工具,帮助基层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精准性。这些措施不仅能够有效减轻基层的工作压力,还能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
在为基层减负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关心关爱基层干部,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基层干部长期奋战在第一线,面临着较大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当加大对基层干部的支持力度,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和生活保障,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于表现优秀的基层干部给予表彰奖励,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活力;要完善容错纠错机制,保护那些敢于担当、勇于作为的干部,让他们在改革发展的道路上轻装上阵;要加强教育培训,不断提升基层干部的能力素质,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通过这些举措,可以有效增强基层干部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推进各项工作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
总之,基层减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久久为功。只有坚持问题导向,综合施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真正让基层干部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抓好落实,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我们坚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不断开创基层治理新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