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自行车治理工作经验总结
为防范化解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突出风险,服务保障更高质量幸福龙江建设,X支队在主动探索中实践,在把握全局中破题,不断完善法制保障、优化治理体系、加强科技支撑,全力消除电动自行车致灾致死安全隐患,努力在共建共治中凝聚“满电回家”的“共识”。
一、找准“整治十法治”的切入点
一是高规格发动。市政府高度重视电动自行车综合治理工作,市长X、常务副市长X分别带队开展电动自行车调研,亲自督办电动自行车整治工作。支队顺势而为、积极争取,推动政府定人、定责、定任务,市政府以“牡政办”红头下发整治行动方案,以“牡政调”红头下发专班成立文件,成为全省唯一由政府主导推进整治行动的地市。
二是高质量调研。支队主动作为、攻关破题,成立专班赴浙江、福建两省考察学习电动自行车治理经验,调研报告获常务副市长黄士伟批示传阅,并由市安委办发文部署各地、各行业部门学习借鉴。通过深入调研,支队发现了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如浙江省的“智慧消防”平台、福建省的“社区联动”模式等,这些经验为我市电动自行车治理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三是高效率立法。市长X动议电动自行车立法事项,支队主动承接立法课题,联合市司法局将《X市住宅小区电动车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纳入202x年度市级立法计划,经支队3轮研讨和2轮征求意见,拟定了草案,制定进度远超预期。该草案对电动自行车的生产、销售、使用、停放、充电等环节进行了全面规范,明确了各方责任,为电动自行车治理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同时,支队还对全市42家电动自行车、车用蓄电池、充电器销售门店和电动自行车维修店负责人进行了约谈,持续推进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工作。
二、构建“政府十社会”治理格局
一是强化政府主导。市政府成立了电动自行车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由市长担任组长,常务副市长任副组长,成员包括公安、消防、市场监管、交通、住建等部门负责人。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治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此外,市政府还建立了电动自行车治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每月召开一次,通报工作进展,协调各部门力量,形成合力。
二是发动社会参与。支队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电动自行车治理工作。一方面,通过媒体宣传、社区活动等多种形式,提高市民对电动自行车安全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引导大家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另一方面,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志愿者队伍参与到治理工作中来,如成立“电动自行车安全志愿者服务队”,定期开展巡查、宣传、劝导等活动,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良好局面。
三是完善监管机制。支队会同相关部门,建立健全电动自行车监管机制,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首先,加强对电动自行车生产、销售环节的监管,严把市场准入关,坚决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其次,加大对电动自行车使用环节的检查力度,重点查处违规停放、违规充电等行为。最后,建立电动自行车安全事故快速反应机制,一旦发生事故,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迅速处置,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三、提升“科技十智能”支撑能力
一是推进智慧消防建设。支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智慧消防建设,提升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管理水平。例如,开发了“电动自行车安全管理系统”,实现了对电动自行车的实时监控、数据分析等功能。该系统能够及时发现和预警潜在的安全隐患,为预防和处置事故提供了有力支持。此外,支队还在部分住宅小区试点安装了智能充电桩,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对充电过程的远程监控和管理,有效防止了因充电引发的火灾事故。
二是加强数据共享应用。支队与公安、市场监管、交通等部门密切合作,建立了电动自行车数据共享机制,实现了信息互联互通。通过大数据分析,支队能够准确掌握全市电动自行车的数量、分布、使用情况等信息,为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同时,数据共享机制也为多部门联合执法提供了便利,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是推广先进治理经验。支队积极推广国内外先进的电动自行车治理经验和技术,不断提升治理水平。例如,引入了“智能头盔”技术,通过内置传感器,实时监测骑乘者的头部状况,一旦发生碰撞,能够自动报警并发送求救信号。此外,支队还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了多项电动自行车安全领域的研究项目,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治理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技术保障。
四、强化“教育十培训”提升意识
一是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支队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开展电动自行车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市民的安全意识。例如,制作了系列宣传短片,在电视台、网络平台播放;在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举办专题讲座,普及电动自行车安全知识;发放宣传资料,提醒市民注意电动自行车使用中的安全问题。通过这些活动,广大市民的安全意识得到了显著提升。
二是加强从业人员培训。针对电动自行车销售、维修等行业从业人员,支队组织了多次专业培训,提升他们的业务能力和安全意识。培训内容涵盖了电动自行车的结构原理、常见故障排除、安全操作规程等方面,确保从业人员能够正确、安全地使用和维护电动自行车。此外,支队还与行业协会合作,建立了从业人员培训考核机制,对培训合格者颁发证书,不合格者不得上岗。
三是建立长效教育机制。为了确保电动自行车安全教育工作的持续性和有效性,支队建立了长效教育机制。例如,将电动自行车安全教育纳入中小学安全教育课程,从小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在社区、企事业单位设立固定的安全教育宣传栏,定期更新内容,保持宣传教育的常态化;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线上安全教育活动,扩大覆盖面,提高影响力。
五、总结经验,展望未来
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X支队在电动自行车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电动自行车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创新思路、完善措施。
一是继续深化法制保障。在现有立法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确保各项治理措施有法可依。同时,加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行为,形成强大的震慑效应。
二是不断优化治理体系。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建立健全多部门协作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加强基层治理,充分发挥社区、物业等组织的作用,将治理触角延伸到每一个角落。
三是持续提升科技支撑。紧跟科技进步的步伐,推广应用更多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提高治理工作的智能化水平。加强数据共享和应用,提升决策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四是强化教育培训。继续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全民的安全意识。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素质和安全技能。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安全教育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
总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将继续发扬“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的精神,不断推进电动自行车治理工作,为建设更加安全、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