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基层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强化基层应急基础和力量,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当前,基层应急管理仍存在管理体制尚未理顺、工作机制不够健全、应急保障水平不足、干部群众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亟待加强等问题,还不完全适应复杂多变的公共安全形势与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形势。202x年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的意见》,为加强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深化基层应急管理,亟须在管理体制、工作机制、应急保障、宣传教育等方面持续发力,进一步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筑牢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深化基层应急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基层应急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是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的根本保障。一是加强党对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健全在基层应急管理中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有关制度,更好地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基层应急管理全过程各方面,不断增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向心力。同时,要统筹基层各种力量和资源,健全基层应急管理的领导机构、工作机构等,明确村(居)委会应急管理有关职责,形成完善覆盖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应急管理工作网络。二是通过建立权力责任清单,根据职责分工落实各基层部门责任,发挥应急管理部门综合优势以及相关部门和有关方面专业优势,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有效处置。此外,还应建立健全基层应急管理考核评价机制,将应急管理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体系,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完善基层应急管理机制。基层应急管理机制的完善是提高应急管理水平的关键。首先,要建立健全信息报告和预警机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大数据、云计算等,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共享,确保在第一时间掌握突发事件的情况,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其次,要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针对不同类型的灾害事故,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提高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再次,要完善应急联动机制,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应对各类突发事件。最后,要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和调运机制,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调拨所需物资,保障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
加强基层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基层应急保障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应急处置的效果。为此,一是要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基层应急基础设施条件,如建设应急避难场所、配备必要的应急装备等,提高基层应急处置能力。二是要加强应急队伍建设,通过培训、考核等方式,提升应急队伍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确保在关键时刻能够拉得出、用得上、打得赢。三是要建立健全应急资金保障机制,设立专项应急准备金,用于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四是要注重科技支撑作用,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应急管理相关技术研究,推广先进适用的技术成果,提高应急管理的科技含量。
提升基层干部群众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基层干部群众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是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基础。一方面,要加强宣传教育,普及应急知识和技能,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可以通过举办讲座、发放宣传资料、播放公益广告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应急知识宣传教育活动,使广大干部群众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应急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要强化培训演练,定期组织基层干部和群众参加应急培训和实战演练,提高他们的应急处置能力和协同作战能力。特别是在重点行业领域,如学校、医院、社区等,更要加强针对性的培训和演练,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采取行动,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推动基层应急管理法治化建设。法治是推进基层应急管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一是要完善法律法规体系,结合基层应急管理实际,制定出台相应的法规政策,为基层应急管理提供坚实的法律支撑。二是要加强执法监督,依法履行应急管理职责,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维护良好的应急管理秩序。三是要推进依法行政,规范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程序和流程,确保各项工作依法依规进行。四是要增强法治观念,教育引导基层干部群众树立法治思维,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支持和配合应急管理工作的开展。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在应急管理方面的经验和技术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一是要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交流合作,学习借鉴先进的应急管理理念和做法,不断提升我国基层应急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二是要积极参与国际救援行动,展示我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增进与其他国家的友谊和互信。三是要在国际舞台上积极发声,分享我国在应急管理领域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为全球应急管理事业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总之,深化基层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全社会共同努力。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探索创新,扎实推进基层应急管理各项工作,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